公園森林植物和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成片的原始次生林中,保存有如珙桐、銀杏、紅豆杉、鵝掌楸等古老珍貴樹種;石峰溪谷間,生活著有如靈貓、娃娃魚、紅腹角雉的珍禽異獸。共有木本植物93科517種,觀賞植物720種,鳥類13科41種,獸類28種,森林覆蓋率98%,被稱為“自然博物館”和“天然植物園”。
袁家界位于杉刀溝北麓,是以石英巖為主構成的一座山岳。是張家界公園一處風景集中地。自金鞭溪紫草潭左入杉刀溝可上袁家界,順袁家界臺地邊沿,繞荒徑小道亦可下至金鞭溪千里相會處,亦可從袁家界去天子山、楊家界。自杉刀溝上袁家界,沿絕壁頂部邊緣遨游,至中坪“天下第一橋”。石橋寬僅3米,厚5米,跨度約50米,相對高度近400米。天下第一橋與夫妻巖并稱“張家界雙絕”。天子山因明初土家族領袖農民起義領袖向大坤自號“向王天子”而得名,天子山東臨索溪峪,南接張家界,北依桑植縣,是武陵源區四大風景之一。它位于“金三角”的最高處,海拔最高1262.5米(昆侖峰),最低534米(獅蘭峪)。
金鞭溪是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核心景點,因流經金鞭巖而得名。
全長5710米,金鞭溪沿線是武陵源風景最美的地界,從張家界森林公園門口進入后,往前步行300米左右是金鞭溪的入口。
主要景致有醉羅漢、神鷹護鞭、金鞭巖、花果山、水簾洞、劈山救母、千里相會、楠木坪、水繞四門等。
楊家界景區位于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西北部,東接張家界,北鄰天子山,總面積3400公頃。
有香芷溪、龍泉峽和百猴谷3個游覽區,景點200余處。景區管理處駐中湖村,距張家界市城區43千米,有公路相通。
景區屬石英砂巖峰林峽谷地貌,最高峰一步登天,海拔1130米。境內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達95%。已開發的香芷溪、龍泉峽兩個小景區內有車行游道2.5公千米,楊家界有景點200多個,以“天下第一奇瀑”龍泉瀑布最為著名。相傳,北宋楊家將圍剿向王天子曾在天子山安營扎寨。后因戰爭曠日持久,楊家便在此地繁衍后代,使這里成了“楊家界”。
烏龍寨是楊家寨景區中最為奇險的一個去處,入內或鉆洞而行或沿崖縫而行或自巖道上側身而行。寨高300余米,四周均是石壁,只有前面一條長達1000米長的小徑可通上寨頂,小徑沿途有多處天然關卡。一段處不足1米,僅通一人。過橫道后,鉆過一個亂石洞,兩邊石山形成窄洞,有30米長,一段僅半米寬,是上寨的路,人非側身而不可通過。將到寨頂時,西南兩個山之間有一條不足半米寬的石縫,是去東北山頭的通道,道旁是幾米高垂直的石壁。
鷂子寨景區面積12平方千米,是湖南攝影家協會張家界創作基地的創作區,是國家級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歐美團隊和自助游者首選線路。
鷂子寨又名竭功山。位于森林公園東南,距老磨灣5千米,因形似腰子(腎臟)而得名。海拔1050米。寨頂為一狹長嶺脊,長約1400多米,寬100米左右,是一座西、北、東三面絕壁深達300余米的扁狀觀景臺,以奇險著稱。有天橋、層巖涌塔等主要景點。
位于上腰子寨山路的終端。谷兩側崖壁高200余米。于谷下呼叫,聲蕩谷頂,清晰洪亮;于谷頂呼叫,音旋谷底,波及對山、東谷、西坡,聲如洪鐘,余音回蕩。
自回音谷東下黃蓮灣約50米,山還林中一細長峰。頂端約5米長,錐體如矛頭;矛頭下細圓如長柄;圓尖相接處,有節理若箍,箍上小灌木叢生如纓。
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通過對動物的有效保護,獼猴增加相當快,現有獼猴22群1000多只。為了滿足游客嬉猴之趣,于1992年在公園門票站附近特地開辟了獼猴的棲息地-猴山樂園,每天都有幾百只獼猴聚集在這里。
張家界土家風情園坐落在風景明珠張家界市境內,是一座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集旅游觀光、文藝表演、奇珍展覽、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旅游服務企業。土家風情園主要由土家建筑群落、民風民俗展示、文藝演出、客房、餐飲、大型狩獵場、珍稀植物園、根雕基地等功能區構成。代表作有土司城堡、擺手堂、土家山寨、垕王宮等。特別是沖天樓,依山造閣,氣勢恢宏,樓高48米,九重十二層,曲徑回復,獨具匠心。
茅巖河漂流位于茅巖河風景區內、茅巖河平湖游的下游,距張家界市城西32千米,漂流水程28千米,落差66米,河灘共55個。
茅巖河漂流目前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和最安全的旅游漂流項目,是張家界旅游項目中最刺激的項目。
龍王洞位于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風景區向東10千米與慈利縣之間主干公路53.8千米南側10米處,交通極為便利,屬張家界旅游核心景點之一,被溶洞專家稱贊為“世界溶洞奇葩”,是中國最大、最古老的溶洞之一,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和旅游開發的價值。龍王洞總長約30千米,平均高度50米,寬80米,有58個廳臺、28條石走廊、15處珍珠瀑布、3條地下陰河、湖泊2個、水花池45處,更有“天下第一柱”之稱的龍王寶柱。
張家界大峽谷位于張家界市慈利縣三官寺鄉,緊鄰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張家界大峽谷是一個新近開發建設的旅游景區。張家界大峽谷原來有兩個名字,一個叫做爛船峽,另外一個名字叫做亂泉峽。
公園交通十分方便,距市城區、飛機場、火車站僅28千米。景區內已建成58千米的國際標準游道、安全舒適的索道和開通了環保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里面有環保車,環保車車型為考斯特型,是柴油動力,對環境污染小,有利于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環境保護。
景區環保車的路段和行車路線是:
①森林公園的老磨灣-黃石寨的索道下站之間;
②武陵源門票站-天子山索道下站-十里畫廊-水繞四門;
③水繞四門-百龍電梯下站;
④百龍電梯山站-袁家界后花園,袁家界停車場-天子山停車場;
⑤天子山的賀龍公園停車場到天子山索道上站;
⑥張家界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山門-索道中站-天門洞。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武陵山脈東段,境內多山,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桑植縣境西北的斗蓬山海拔1890米為市境最高處。
公園屬于中亞熱帶氣候區,高山峽谷,茂密的森林,使公園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12.8℃,夏天平均最高氣溫16.8℃,冬天平均最低氣溫9.6℃,公園空氣清新,含負氧離子高,身臨其中,人體感覺特別舒適,是休閑避暑的理想之地。
張家界的砂巖峰林地貌是一種獨特的地貌形態和自然地理特征,發育于泥盆系云臺觀組和黃家磴組,峰林集中分布區面積86平方千米。它是在特定的地質構造部位、特定的新構造運動和外力作用條件下形成的一種舉世罕見的獨特地貌。在園內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過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巖竟高達350米,個體形態有方山、臺地、峰墻、峰叢、峰林、石門、天生橋及峽谷、嶂谷等。公園以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砂巖峰林地貌景觀為核心、以巖溶地貌景觀為襯托,兼有成型地質剖面、特殊化石產地等大量地質遺跡,構成獨具特色的砂巖峰林地貌組合景觀。
1934年11月24日,紅軍第二、六軍團,解放大庸縣,建立了“大庸縣革命委員會”。張家界屬大庸縣革命委員會轄地。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大庸縣政府設張家界鄉,后撤張家界鄉,屬板坪鄉。
1958年,大庸縣政府在張家界辦林場,命名為國營張家界林場。
1982年,國務院將國營張家界林場命名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文稱“湖南大庸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之稱謂被中央政府首次認定。
1989年,國務院批準張家界市,增設武陵源區(縣)人民政府,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屬武陵源區轄治。
1992年12月,以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為核心的武陵源地區因奇特的石英砂巖大峰林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2004年2月,被列入世界地質公園。
2007年,被授予中國首批5A級旅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