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湖北省鄖縣境內,地處漢江中上游秦巴山區,史有“鄂之屏障,陜之咽喉,蜀之外局”之稱,其東枕道教圣地武當山,西傍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地理坐標東經110°42′50″-110°48′42″,北緯32°47′30″-32°49′40″,總面積約45平方千米。209國道、襄渝鐵路及在建的銀(銀川)武(武漢)高速公路穿梭其間,交通便利,區位優越。氣候屬北亞熱帶溫濕氣候,四季分明;年降雨量300-915毫米,其中7、8、9三個月雨量最多;年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10℃,年平均氣溫15℃-16℃,年無霜期240天。
青龍山保護區位于秦嶺褶皺帶東端,從晉寧運動開始,境內地層受到多次構造作用和熱變質作用影響,形成了一些復雜的構造變形變質作用產物,留下了許多險崖陡壁,峽谷峭峰,境內溪流、瀑布、奇花異草、自然洞天眾多。由于長期風化剝蝕,區內為低山丘陵地貌,平均海拔220m左右,相對高差50m左右。這里保留有18億多年滄海桑田變遷的紀錄,留下了許多內涵豐富、罕見奇特、典型多樣的地質遺跡。這里群峰競秀、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被譽為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漢文化的搖籃,是久負盛名的“恐龍之鄉”。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由臥龍山、紅寨子、青龍山、土廟嶺、磨石溝、莊溝等化石群組成,賦存在晚白堊紀地層的粉紅色砂礫巖中,距今約6500—13500萬年。在保護區紅寨子北坡、土廟嶺區可見到6個產蛋層,除在個別層位只見到恐龍蛋殼化石碎片外,絕大部分層位的恐龍蛋化石均保持較原始的成窩狀態?;闹饕螒B有卵球形、球形、扁球形等,蛋殼顏色有褐、暗褐、灰白色三種,分別屬于五個恐龍蛋科:樹枝蛋科、網狀蛋科、蜂窩蛋科、棱齒龍蛋科、圓形蛋科,其中樹枝蛋科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約占70%。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具有數量和種類多,分布集中、埋藏淺、原始狀態保存較好的特點,發現最多的一窩恐龍蛋化石多達61枚,舉世罕見。
歷史沿革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1995年發現后,當年8月,鄖縣人民政府批準在“柳陂鎮青龍山、紅寨子恐龍蛋化石產出地設立縣級地質遺跡保護區”。1996年8月,十堰市人民政府將鄖縣柳陂鎮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產地列為市級地質遺跡保護區。1997年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在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產地建立省級地質遺跡保護區,歸口省地礦廳管理。2001年6月,國務院批準設立“湖北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8月,以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地質景觀為主,整合鄖縣其它地質遺跡資源的鄖縣國家地質公園通過國土資源部評審。
地質地貌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自然保護區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自然保護區位于鄖縣盆地西緣,海拔約220米,相對高差50米。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中元古武當群、白堊系上統、第四系。其中白堊系上統角砂巖、含角礫的粉砂巖和細砂巖為恐龍蛋化石產蛋地層,其可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
1.下部巖性,自下而上主要為角礫巖、含角礫粉砂巖,該層厚度為2-15米。在含角礫的粉砂巖和細砂巖中,產豐富的恐龍化石和蛋殼化石碎片;
2.中部巖性,主要為礫巖、砂質礫巖、泥質礫巖、含礫砂巖、含礫粉砂巖及含礫泥巖,且在垂向上呈頻繁交互出現,該層厚度可達74米;
3.上部巖性,底部為一巨厚層灰質礫巖,其上為中細粒石英砂巖、粉砂巖。三部分巖性組合的變化反映了白堊系上統自下而上粒度總體由粗變細的規律。
恐龍蛋化石群
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和鄖縣縣城之間的柳陂鎮青龍山,面積約4平方公里,距今六千萬年——八千萬年左右。該化石群東距縣城約12公里,南距十堰市區18公里。據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關課題組96年2月提交的《湖北省鄖縣青龍山一帶白堊紀地層、恐龍蛋化石及其地質遺跡保護初步研究報告》和中國古生物學會秘書長李風麟教授等專家考察研究,青龍山恐龍蛋化石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數量大。地表可見的恐龍蛋化石或蛋坑有2000個。在分布最集中的腹地青龍山一帶約6萬平方米范圍內,地下貯存的恐龍蛋化石更多。 埋藏淺。產蛋地層大多已露出接近地表,稍加揭露即可見到在窩成片完整的恐龍蛋化石,對研究、開發均有利。 種類多。目前國際報導發現的8個恐龍蛋科,國內報導發現的7個恐龍蛋科中,在該區發現有5個科,且本區恐龍蛋化石和科中多數的屬種為首次所見。 分布集中。蛋化石密集程度高,在地層剖面上產蛋層位一般為2-6層,且層位比較穩定,僅土廟嶺分布有5層,同一層位蛋窩間距一般為3-5米,最密處不足3米,每窩蛋的數量一般為10個左右,最多可見25個。 保存完好?;皡^內地貌保存較完整,基本保存了原始成窩狀態,地質信息相當豐富。
保護價值
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是繼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之后的又一重大發現,海外報刊驚嘆青龍山恐龍蛋化石“全球最完整、規模超西峽”。地質專家聲稱:“這一罕見的地質遺跡是地球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于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并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以其獨特之處為國內外研究恐龍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及當時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證據,對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地球的演變、生物的進化,對探討恐龍蛋化石的系統分類與演化、對探索地球上恐龍大批死亡、滅絕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管理現狀
青龍山保護區成立以來,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高度重視保護與開發工作,通過爭取地質遺跡保護經費和自籌、招商引資等方式,目前已修建高2.7米、總長629米的封閉式圍墻,將核心區24555平方米范圍內的恐龍蛋化石實施封閉保護;架起了一長100米、寬6米的太陽板防風化棚,防止核心區已裸露的恐龍蛋化石風化;開通了排水溝和人行通道;建起了地質遺跡防護欄;樹立了保護區界碑。2007年6月,裝飾一新的保護區綜合樓竣工并交付使用;保護區管護人員得到了落實,辦公、交通、通訊設施也得到了較大改善。另外,修建了從209國道通往保護區的5千米水泥公路;在核心區建立了崗哨和化石陳列室;制作了恐龍模型。保護區管理的人、財、物基本得到落實,保護區內自然環境得到了改善,地質遺跡保護職能充分發揮。
青龍山保護區重視科研工作,開展了1:10000地質與生態環境調查、1:500地質景觀詳細調查、產蛋地層調查、恐龍蛋化石類型鑒定等基礎性地質工作,提交了《湖北鄖縣青龍山一帶晚白堊世地層及恐龍蛋化石初步研究》、《湖北鄖縣青龍山一帶的晚白堊世恐龍蛋化石》等科研論文。
2005年,以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為主的鄖縣國家地質公園獲得國土資源部批準,它擁有舉世罕見的恐龍蛋化石群奇觀,同時這里還出土了單棘龍、巴克龍骨骼化石,“鄖縣人”頭骨化石、梅鋪猿人牙齒化石,每一次新的發現都讓世界為之一震,這讓鄖縣成為古生物與古脊椎動物研究的理想地。
現在,保護區搶抓鄖縣國家地質公園建設的機遇,加強保護區管護能力,制作了《鄖縣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鄖縣國家地質公園青龍山主題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這兩個規劃正在逐步實施之中,相信通過努力,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明天會更好。
開發前景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自然保護區開發前景十分誘人,以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為主題涵蓋柳陂農業觀光園、恐龍湖金砂灣水上樂園的鄖陽地質公園己初具規模。其一,該區是中國唯一一個地質遺跡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的開發利用創造了條件。其二,配套設施日趨完善。二級公路改造、核心區封閉圍墻、環形參觀路線、地質剖面揭露、恐龍蛋化石剝離等工程先后完工,接待室、影像室、陳列室相繼開門迎賓,梅鋪恐龍骨骼化石落戶青龍山,為青龍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風景線。形成了以青龍山、恐龍湖、鄖陽大成殿、南方猿人遺址等觀光旅游區;特別是恐龍湖上的明珠——金砂灣水上樂園開業后,吸引了八方賓朋。其三,區位優越。該區交通便利,東靠鄖縣漢江斜拉橋8公里,南鄰十堰市區23公里,距青曲“南方古猿”、“梅鋪猿人”遺址和恐龍骨骼化石產地僅40—70公里,已形成了集“科研—科普—旅游觀光”三位—體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