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是中國古代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建國,後建都于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五女山城)。西漢元始三年(公元3年),遷都國內城,同時筑尉那巖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遷都平壤。公元668年,高句麗政權被唐與朝鮮半島的新羅聯軍所滅。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內以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此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一號陪冢。90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陸續發掘了多處高句麗王城和貴族墓葬遺跡,維修部分遭受自然損害的王陵,高句麗豐富的文化內涵,輪廓逐漸清晰,國內城與丸都山城城外,在群山環抱的通溝平原上,現存近7000座高句麗時代墓葬--洞溝古墓群,堪稱東北亞地區古墓群之冠。它不僅可以從不同側面反映高句麗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是高句麗留給人類彌足珍貴的文化、藝術寶庫。
好太王碑,中國現存最大的石碑之一,被譽為“海東第一碑”。是長壽王于公元414年為其父--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所立的紀功碑。石碑由一整塊角礫凝灰巖修鑿而成,近方柱狀。四面環刻漢字隸書,涉及高句麗建國神話、早期王系、好太王攻城掠地之功績及守陵制度等,是現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麗考古史料。
長壽王陵又稱將軍墳,建于5世紀初,是高句麗第二十代王長壽王之陵。同時也是現存的近萬座古墓中保存最為完整的石結構陵墓,因其結構設計考究,工藝精湛,被譽為“東方金字塔”。
長壽王陵外觀呈截尖方錐形,以精琢的花崗巖石條壘砌而成,中間填充河卵石。底部近于正方,基壇平均邊長32.22米,共7級階壇,由22層石條逐層內收構成,墓高13.1米,共用石材1146塊。墓室建于第3級階壇之上,墓道口開在第5級階壇的中央。方向為西南235度。墓室大體呈正方形,長寬約為5米,舉高5.1米。墓頂用一50余噸巨石封蓋,墓頂邊長13米左右,每邊有20多個孔洞。陵墓四周每邊各有3塊護墳石倚護,每塊約有10余噸重,北邊遺失了1塊,現存11塊。
主墓東側現僅存一座陪墳,形制與主墓相同,規模較小,呈石棚狀。據史料分析,陪墳中應是地位高的嬪妃或近臣。
禹山貴族墓地是高句麗貴族墓葬群,有12座古墓。五盔墳五號墓是唯一一座對外開放的壁畫墓,是其典型代表之一,墓室長方形,抹角疊澀藻井,內壁石面上遍繪彩畫,四壁依方位繪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間火焰、蓮花、人物、怪獸托梁,梁枋為蟠龍,藻井繪神仙、流云、星辰等。高句麗壁畫色彩艷麗,線條流暢,內容豐富,被譽為“東北亞的敦煌”。
丸都山城是高句麗時代最為典型的早、中期山城之一。修建之初作為國內城的軍事守備城,后曾兩次作為高句麗王都使用,在高句麗歷史發展進程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山城平面不規則,北高南低,形若“簸箕”,周長6947米,城墻的結構充分利用自然優勢,體現出山城的建筑特點。
集安市博物館是一座高句麗專題展覽館。外觀呈八瓣蓮花狀,體現了中國傳統理念及高句麗喜蓮、尚石的特點。展覽以六部分、十七個單元,系統展出各類精美文物1000余件,介紹高句麗定都集安期間的建筑特色、生產生活、軍事水平、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等情況,再現高句麗鼎盛時期物質、精神文明。
免費開放,景區內景點單獨收費
長壽王陵:40元
丸都山城:40元
禹山貴族墓地:40元
太王陵:30元
好太王碑:40元
長壽王陵+好太王碑+丸都山城+博物館套票,90元/張。
08:00-17:00(夏季)
08:30-16:30(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