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刀郎部落景區又稱多浪部落,是一個“以水為魂、以綠為脊、以景為翼、以雅為體”的、具豐富文化內涵、集休閑、觀光、運動、娛樂為一體的旅游觀光區。刀郎部落景區的面積較大,長寬都有近1公里,進入景區后可以步行游玩,大約3-4小時為宜。景區的西側緊靠河流,這里種植了百果園,環境清新優美,在遍地戈壁的新疆地區十分獨特。河灘上還修建了沙雕公園和林則徐雕像等,適合拍照合影。在河中央,有一處水上娛樂區和一座露天的生態游泳館,可以在此享受玩水的樂趣。景區的中部,是以休閑娛樂和展示刀郎民俗文化為主。
刀郎族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周圍的原始居民,一直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大漠綠洲之中,保持了特有的民俗風情。這里有一處民俗展覽館,可以進入參觀,深入了解刀郎民族的故事。另外,這里還有葡萄園、無花果園、垂釣區、自助燒烤區、農莊等,可以前來娛樂,品味刀郎美食體驗濃郁民俗風情。景區東部,則是以胡楊林風光為主,這里大片的原始胡楊林,可以前來觀看這些大漠上最堅韌的樹種,拍攝攝影大片。在東部的南側,有一處原始刀郎人村莊,復制了很多刀郎民族生活的場景,有房屋、木車、勞作工具等,可以前去參觀。
刀郎人長期生活在葉爾羌河中下游平原的胡楊林、戈壁荒漠中,以游獵和簡單的種植為生。在閉塞的環境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語言、文化、藝術和心理特征。后來走出胡楊林,從事農耕,與維吾爾人融合,成為維吾爾族刀郎人,既有維吾爾人的一般人文特征,又有獨特的“刀郎”特征。這種特征最典型的就是音樂舞蹈“刀郎木卡姆”;高昂蒼勁的唱腔,剛勁有力的舞姿,配以音色富有戈壁荒原風韻的刀郎樂器,將“刀郎”韻味展現的淋漓盡致。
館中展出了在刀郎地區收集到的部分古老器物、錢幣、文牘、書籍,讓我們見證了物質的刀郎;刀郎人古時勞作生活的塑像、古老的居室、用具、物品,則使我們通過時間的隧道,回到了古老的時代,與昔日的刀郎人對話。
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阿瓦提是著名的中國刀郎農民畫之鄉。目前刀郎農民畫創作隊伍已經有骨干成員100多人。年均創作量達1000多幅,其中有600多幅作品先后在國內外展出。刀郎農民畫用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畫筆,描繪出身邊的美好生活。阿瓦提縣市一個充滿著神奇力量的地方。一些當地的農民利用農閑時作畫,久而久之學畫的人越來越多,便成為當地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阿瓦提的刀郎農民畫純樸直白、色彩絢麗、線條簡潔、明快,想象豐富,表現力夸張,畫面多表現農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阿瓦提縣刀郎農民畫散發著濃烈的鄉土氣息,有反映豐慶的,有表現科技的,有贊頌富民好政策的,有展現刀郎麥西來甫歡歌跳舞的場面的,大部分內容多是表現葉爾羌河畔維吾爾族農民在改革開放農村包產到戶后的生活百態。阿瓦提的刀郎農民畫突出的是民族特色,比如,大漠胡楊駱駝隊、烤馕、烤肉、烤包子,手鼓、卡龍琴、熱瓦甫,花帽褡褳皮靴子,高鼻大眼長辮子。石榴、南瓜、哈密瓜……這是一幅幅畫都出自當地農民之手,隨便走進阿瓦提的一個村莊就可以在他們村莊墻壁上看見刀郎農民畫。
刀郎人傳統競技體育活動如其文化藝術一樣,獨具色彩。主要有摔跤、賽馬、叼羊、拔河、轉輪秋千等。其中賽馬、叼羊別具特色,展示出了刀郎人勇敢、彪悍的英雄男兒本色。建造刀郎勇士競技場,提倡刀郎部落民族文化。表現了他們團結合作、關心族人、熱愛生命、快樂向上的人生價值觀。他們有狼的精神,集結智慧,勇于拼搏,不屈不撓,視死如歸。刀郎部落全體族人,歡迎各界朋友駐足、參與、體驗,讓生活豐富多樣,讓生命健康精彩。
刀郎部落祖先祭壇,反映部落文化久遠延習至今。塔里木河流域發現眾多的古墓葬群,形式不一,各種各樣,形成強烈的地域風格。祖先祭壇如同日出東升的太陽,光照刀郎部落每個人心中,充滿著無窮的力量和智慧。刀郎部落成員每逢七日(祭拜常用奇數)祭奠祖先,舉行儀式,供奉獻上獵獲的獸骨、瓜果、絲綢,愿祖先降臨附體,預兆吉兇,消除一切災難和痛苦,祈福平安。
阿瓦提縣是慕薩萊斯的故鄉,在這里就可以品嘗到地地道道的慕薩萊斯。慕薩萊斯是用新鮮的葡萄釀制而成的一種飲料,沒有任何人工添加的酒曲,全靠自然發酵而成。
這座民族特色濃郁,極具刀郎人建筑風格的宴藝廳就是刀郎部落招待貴賓及聚會、就餐、欣賞刀郎歌舞的場所。餐廳裝飾工藝主要為刀郎人傳統的石膏雕、木雕和磚雕。墻面上色彩艷麗,植物花卉圖案的是石膏雕,回廊上的木柱子為木雕,據說這樣的一根柱子需要兩個工匠花一個月時間才可完成。屋檐最上面一層為磚雕。刀郎部落宴藝廳可容納300人就餐,在品嘗地道刀郎美味的同時還可欣賞刀郎歌舞表演。
胡楊主要分布于中國、蒙古等二十多個國家的干旱、半干旱地區。新疆胡楊在中國乃至世界是分布最多的地區。據統計全世界的胡楊90%在中國,中國胡楊90%在新疆,主要分布于塔里木河流域中下游兩岸,其中不少已成為自然保護區,有的還被“立法保護”。成片胡楊林的存在,對改善當地氣候、阻擋風沙侵襲具有積極作用。屹立在胡楊樹中的這個觀光塔,全高25米,在這里可看見原始胡楊樹的真實景色。
修建思音亭是為紀念刀郎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阿曼尼沙罕。阿曼尼莎罕生于1526年,卒于1560年,是阿不都熱西提之妃。她天資聰穎、是位才華出眾、美麗過人的奇女子,是十五世紀杰出的刀郎女詩人,刀郎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13歲入宮,34歲因難產而逝。她生前拜訪社會藝人、詩人、民間歌手,整理創編出集刀郎古典音樂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使民間音樂成為科學、系統、嚴謹的曲目?!妒究贰否Y名中外,是刀郎樂舞藝術的稀世瑰寶。今天刀郎人表演的十二木卡姆,便是經過她整理、規范后的音樂。
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沙雕主題公園,中間為神州十號航天載人飛船,旁邊的是女航天員王雅平,她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女航天員,左右兩邊為維漢一家親的主題元素一位維吾爾族姑娘和一位漢族小伙的立體雕塑,下面是名族大團結的場景,載歌載舞歡慶神州十號發射成功。
這座獨具刀郎人特色的大門,往上看可以看到是一個半圓,那是一個太陽圖騰,因為刀郎人在信仰伊斯蘭教之前曾信仰過薩滿教,薩滿教有圖騰崇拜的習俗,所以這也是信仰薩滿教遺留下來的一種圖騰崇拜。中間有動物頭飾,在這里掛動物頭飾一方面是起個裝飾作用,另一方面辟邪,同時這些動物頭飾也反映了刀郎人過去的游牧生涯。走進這個大門時也是有講究的,中間的這個正門它是部落酋長或者是部落里來了比較尊貴的客人走的,普通老百姓是從兩邊的側門走而且是男左女右這樣分開來走的。
進入了葡萄長廊,大家可以看到在廊下掛了一些各樣葫蘆,葫蘆刀郎人稱它“卡巴克”它長期以來是刀郎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種器具。無論貧富、貴賤,所有刀郎人家庭中都會有一把或幾把葫蘆,用來盛水、裝物,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F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葫蘆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它的實際用途已經越來越少了。但把葫蘆進行雕刻、鑲嵌,制成工藝品卻日漸興旺起來。很多熱愛生活的刀郎人還在自家的葫蘆上刻有各色花紋、自己的姓名等作為裝飾,并形成了一種雕刻葫蘆的習俗。葫蘆還作為招財引寶、生意興隆的吉祥之物,許多商鋪面前都掛有數個葫蘆,一方面是裝飾,另一方面也希望寶葫蘆能給他們帶來好運。
1、喀什地區出發:
直走G314高速公路,此路段約446.7公里。
2、烏魯木齊出發:
先走連霍高速公路,再走G314高速公路,最后走吐和高速公路,路段總長約942.9公里。
3、和田地區出發:
先走S210,再走S207,路段總長約530.3公里。
4、吐魯番市出發:
走G312高速轉S301高速再進入吐和高速,再走G314高速,全長約900.2公里。
13世紀,蒙古人興起于漠北高原,他們征服了亞洲和東歐,建立了蒙古帝國。天山以南及中亞廣大地區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察合臺死后,蒙古宗王為了爭奪繼承權,引起了長期的軍事紛爭。從14世紀末到16世紀末的兩百年間,察合臺的封地(察合臺汗國)分裂為許多互不統屬的小王國和“地面”,相互征戰。為了躲避戰亂,人們紛紛外逃。其時的蒙古貴族是封建農奴主,他們大量掠奪貧民為奴,在自己的部落、莊園里從事勞動,充實自己的軍隊,刀郎人就產生于這些難民和奴隸。(在察合臺時期,“刀郎”一詞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他們不堪忍受欺侮,為了反抗壓迫剝削和躲避戰爭的災難,就逃到葉爾羌河下游平原荒無人煙的大漠胡楊林里,聚在一起過著自由自在的迂徙流浪生活,于是就有了“刀郎”的稱謂。
刀郎文化是民間文化,現在主要表現在歌舞方面。刀郎舞(又稱“刀郎賽乃姆”)主要表現刀郎人狩獵的過程。先是悠揚的散板,歌手引吭高歌,并伴有“哎呀呀”的伴詞,這是呼喚人們準備打獵?!捌婵颂芈彪A段的舞者雙手左右擺動、左右半轉,是表現獵人將濃密的灌木撥向兩邊尋找獵物。男女成對舞蹈中女舞者時而高舉手,時而又高舉左手,是為男獵手舉著火把照明的動作。第二階段“賽乃姆"中,舞蹈動作隨鼓聲變快轉向激烈,兩人忽而臂膀緊靠,忽而旋風似的散開,隨即迅速回身,退步佇立,雙手拉開似彎弓欲射,這是發現獵物沖上去展開搏斗的舞姿。狩獵勝利,舞蹈的氣氛熱烈而歡快,所有舞者單獨地時而向右、時而向左旋轉,這個階段被稱為“色里熱瑪”。舞蹈中表現的狩獵活動是由男女配合共同完成的,表現了男女共同勞動中親密無問的關系,這比男耕女織的農耕民族的夫妻關系親昵許多,也表現出了刀郎人男女共同維系生存的緊密性和深厚的、默契的情愛。在刀郎木卡姆的民歌中,愛情往往是主要內容。如常聞的《旅人歌》中就有這樣的唱詞:你穿著雪白的裙子,鑲著鮮紅的花邊,等待著心上的人兒,呆呆地坐著望眼欲穿。你穿著美麗的絲裙,手捧鮮花在門外留戀,熱戀著心上的情郎,卻掉進了災難里面。你是多么好的姑娘啊,就像含苞的花蕾一般;我想送一束花給你,又怕雙手打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