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陵分布
陜西省西安市:2座(霸·杜)
陜西省咸陽市:9座(長·義·康·安·陽·茂·平·渭·延)
形制
為什么漢文帝霸陵和漢宣帝杜陵沒有修在咸陽塬上呢?一方面是因為漢代帝陵埋葬有嚴格的昭穆制度;一方面文帝力求節儉,所以選擇在因山為陵。宣帝當皇帝之前“周徧三輔”、“尤樂杜、鄠之間,率常在下杜”,他的父母均葬于長安城東南,所以宣帝筑陵于杜東塬。西漢帝陵的形制有兩類:一類是霸陵因山為陵的形式,墓葬開鑿于山崖中,不另起墳丘。其他10陵則屬另一類,都筑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墳丘,一般底部約150~170米見方,高約20~30余米,以武帝茂陵墳丘最大。漢代帝后合葬同塋而不同陵,后陵大多在帝陵的東面,墳丘亦較帝陵為小,惟呂后墳丘大小幾乎與高祖長陵墳丘相等。從陽陵開始,在帝后墳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墻,每面垣墻的中央各辟一門,門外立雙闕。這種圍墳丘一周的方形陵園,是西漢帝后陵園的通制。陵園之旁建寢殿和廟。
相關
西漢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東,長陵陪葬墓規模最大。茂陵陪葬墓中有著名的衛青、霍去病墓。這些帝陵加上皇親國戚、權臣列侯的陪葬墓自東而西綿延百里,正如古詩所云:“長陵高闕此安劉,附葬累累盡列侯”。長陵開始置陵邑。漢朝建都長安以后,便將齊、楚諸國的大姓和有功之臣都遷到長陵邑來。自此而后,往往把高官豪富之家遷到各陵邑中去,將有實力的豪族控制在長安,以便鞏固漢朝的統治。漢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下詔罷置陵邑,因為強迫移民而使百姓破產,引起社會上的動蕩不安,設置陵邑對鞏固政權已不起作用,所以從渭陵開始廢置陵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