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耦園座落在倉街小新橋巷深處,其地僻靜,東面是蘇州古城墻,現已毀,留一垅土丘,樹影婆娑,逶迤北去。城外是婁江。耦園三面臨河,一面通街,前后設有河埠。粉墻黛瓦,映襯著小橋流水,頗有江南水鄉風韻。
耦園前身為“涉園”,建于清初,咸豐年間毀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值僑寓吳中養病的蘇松太道道臺湖州人氏沈秉成購得廢園。時沈氏有歸隱之意,故聘清畫家顧沄設計,擴地營構,建成現狀,易名“耦園”。耦通偶,寓夫婦偕隱意,1876年耦園落成。沈秉成夫婦在園內偕隱了8年,伉儷情深,十分恩愛。耦園占地約12畝,住宅居中,東西花園分列兩邊,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樓房,借“走馬樓”貫穿。這樣一宅兩園的布局,在蘇州眾多古典園林中獨具特色。東花園是耦園的精華所在,山池主景列中,周圍環以亭廊樓榭,呼應主景,整個布局疏密得體,錯落有致,隨處可見精妙佳構。蘇州耦園之精妙,自要游者親歷細品,方可得之。
耦園分為中廳、西花廳與東花園三部分。主人正宅居中,沿中軸線對稱的東、西兩側各有一花園與中部相通,取唐人詩句“東園載酒西園醉”之意。
耦園中廳為住宅區,南北中軸線依次建有門廳、轎廳、大廳和樓廳,與網師園住宅區的格局大致相同。正門門外有一座新建石坊,坊額上書“耦園”二字。門廳內有一木制雙面屏風,正面為耦園簡介,背面為《疊羅勝云》圖。門廳與轎廳之間為小院。門廳后面門樓上刻有“平泉小隱”四字。轎廳中匾額題“城市山林”四字,兩側楹聯:“逍遙于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間?!贝寺撚赏砬逦娜肃囀缢鶎?。大廳名“載酒堂”,大廳與后面的樓廳按格式有墻門隔開內外。墻門的門樓上有磚雕,并且上下三層的雕刻都用立體透雕雕出人物百態,題額“詩酒聯歡”。樓廳前的院落較大,東、西各建側樓,組合成“凹”字形平面。樓廳西邊走廊有小門通往西園。樓廳與東側樓區相通,在樓上沿通道可達東花園“補讀舊書樓”和“雙照樓”。
東花園占約4畝,以黃石假山為主,主體建筑是一組退居北端、跨度40米的重檐樓閣讀書樓建筑群,讀書樓建筑群為輔的泉石勝景,楫廊和媼筠榔連接著花園內各個景區,將園內景觀貫通一氣。東花園是耦園的精華所在,山池主景列中,周圍環以亭廊樓榭。
東花園主廳“城曲草堂”是一座重檐樓廳,中廳設大廳三間,是舊日園主歡宴聚會的地方。其東為“雙照樓”,是全園賞景佳處?!奥牂恰?、“魁星閣”兩樓間有閣道相通,“藤花舫”為一旱船造型?!吧剿g”內大型杞梓木“歲寒三友”落地罩,采用透雕手法,雕鏤技藝手法,構圖風格粗獷,據傳該罩為明代遺構?!绑蘩取睎|壁有“掄元圖”碑,上有沈氏夫婦跋文。圖出自清初名家王文治之手,并有園主夫婦真跡。
東花園中黃石假山,屬蘇州園林假山之上品,素有盛名。東側主山,陡峭險峻,名“留云岫”,西側小山,山勢平緩,名“桃嶼”,兩山之間有一谷道,兩側削壁如懸崖,名“邃谷”,主山東邊轉為絕壁,直瀉“受月池”。主山北側,豎大石數排,結構似巨石自然風化剝裂,給人的險峻,蒼勁感。懸葛垂蘿,堪與真山媲美。
西花園在中部住宅中軸線的西側,是以藏書樓建筑群為主,湖山假石為襯的書齋庭院。有“織簾老屋”、“藏書樓”、“鶴壽亭”諸景。西花園整個園子以“織簾老屋”書齋為中心,分隔為東、南、北不間斷的三個院落。此廳硬山頂,鴛鴦廳式,屋架高大,門宕、窗宕及窗臺均為磚細構筑,前有月臺。
“織簾老屋”南面院落成不規則形狀,并在西南角構筑假山一座。
“織簾老屋”之東為三進平房,其中一二進有耳房,南面有墻門,門前隔走廊為一歇山頂方亭,南向與“織簾老屋”比鄰,為正方形。亭東走廊中有西向歇山頂半亭一座,額“鶴壽亭”,其依墻而建,古樸素雅。
“織簾老屋”之北為一庭院,院北即藏書樓。
7:00-17:30(17:00停止售檢票)
淡季:全價票20元/人;半價票10元/人(淡季:11月1日~次年2月底)
旺季:全價票25元/人;半價票12.5元/人(旺季:3月1日~10月31日)
優惠政策
1、現役軍人憑軍人證等有效證件、離休干部和軍隊離退休干部憑離退休干部證免票。
2、殘疾人憑《殘疾證》免票。
3、70周歲(含70周歲)以上老人,憑有效居民身份證、《高齡證》免票。
4、身高1.4米(含1.4米)以下兒童,由成人攜帶免票入園。
5、6周歲(含6周歲)以下兒童,憑有效證件,由成人攜帶免票入園。
6、6周歲(不含6周歲)~18周歲(含18周歲)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在校學生,憑居民身份證或學生證等有效證件實行半價優惠。
7、60~69周歲老人,憑有效居民身份證、《老年人優待證》實行半價優惠。
8、持有效蘇州園林卡者可刷卡入園。
地鐵:蘇州市乘坐蘇州地鐵1號線“相門”站下,3號口出,往東沿倉街向北步行660米右轉彎至小新橋巷,再向東步行40米到達。
公交:蘇州市乘坐蘇州公交2路、9路、32路、40路東線、40路西線、60北線、60路南線、89路、112路、146路、178路、200路北線、200路南線、261路、307路、518路、800路東線、800路西線、900路北線、900路南線、夜2路、游5路北線、游5路南線“相門”站下,沿倉街向北步行660米右轉彎至小新橋巷,再向東步行40米到達。
耦園三面臨河,一面沿街,東西長110米,南北寬78米,近長方形,宅園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耦園布局以四進廳堂的宅地為中心,東西兩園與住宅之間以重樓相通。分為中廳、西花廳與東花園三部分。
耦園中廳為住宅區,南北中軸線依次建有門廳、轎廳、大廳和樓廳。東花園較大,占地面積約4畝,布局以山為主,以池為輔的特點。主體建筑坐北朝南,是一組重檐樓廳建筑。其東南角有小院三處,重樓復道,西與住宅相連,總稱為“城曲草堂”,中間設大廳三間,是舊日園主歡宴聚會的地方。西園面積較小,以書齋“織簾老屋”為中心,分隔為前后兩個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后院有湖石花壇,園北立有藏書樓,西南角還設有假山、花木、湖石等,意趣盎然。
耦園內的“黃石假山”,修筑于城曲草堂樓廳之前。假山東半部較大,自廳前石徑可通山上東側的平臺及西側的石室。假山西半部較小,自東而西逐級降低,止于小廳右壁。東西兩半部之間有谷道,其東臨一水池。山上不建亭閣,而在山頂、山后種植十余種花木,平添一番山林趣味。園內池水隨假山向南延伸,水上架有曲橋,池南端有閣跨水而筑,稱“山水閣”,隔山與城曲草堂相對,形成了以山為主體的景區。
耦園為一宅兩園的布局,南北駁岸碼頭是耦園特色之一,其它園林中罕有。
“耦園住佳耦,城曲筑詩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連理,又道出園宅的特征,布局上中軸線上為明顯的仕宦第宅,東西花園相互對應。東花園以中心的黃石假山為主要景點,是涉園的遺存,也是蘇州古典園林里黃石假山;西花園則以湖石構景,舒展綿延。同時,在個體建筑上也有或東西、或南北、或上下、或明暗、或高低等兩兩呼應。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保寧知府陸錦致仕歸里后始構“涉園”于此,又名“小郁林”(今東花園)。取自陶淵明的《歸辭》,“園日涉以成趣”。園不甚廣,有觀魚檻、吾愛亭、藤花舫、浮紅漾碧、宛虹杠諸勝。后一度由書法家郭鳳梁賃居;繼為崇明祝氏別墅。
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涉園毀于兵燹。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按察使湖州沈秉成因病寓蘇,攜妻歸隱,購得涉園廢址,聘畫家顧沄在舊園基礎上設計,重修擴建為一宅兩園的耦園格局。
清光緒二年(1876年),新園落成,沈秉成將其易名為“耦園”,寓夫婦偕隱雙棲、嘯吟終老之意;光緒十年(1884年),沈秉成奉詔復出任官他省,全家隨往。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沈秉成至蘇州治病,醫治無效,卒于耦園。此后園內日漸破落,散為民居;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教育家趙善昌曾卜居于此,同住的還有省二女師任教的陳士弘、沈子期、章寅谷、章慰農以及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院長汪啟愚等。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東花園曾租于楊蔭榆創辦二樂女子學社。楊被殺害后,東花園一度空關,園子日趨荒蕪;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當代國學大師錢穆曾與眷屬迎母住入東花園,其長侄錢偉曾同住此園;民國三十年(1941年),常州實業家劉國均購下廢棄的耦園,重加修葺。當時園子已完全破敗,中部已成民居。
1950年,耦園中部大廳毀于火災。
1956年,耦園歸絲織廠管理,作為車間、倉庫、宿舍、托兒所等場所使用。
1960年,經蘇州市政府批準,劃歸蘇州市園林管理處管理,并撥款6萬元人民幣責成整修。
1963~1981年,園林修建隊遷入西花園辦公。
1965年4月,東花園整修完工,于5月1日對游人開放。
1967年,耦園被封閉。
1968年,耦園被更名為“城東花園”,并延續關閉了十余年。
1980年,蘇州市政府撥款10萬元,耦園大修。
1981年,西花園改為園林技工學校,同年5月起,耦園歸屬園林技校管理,作為技校實驗基地。
1989年,耦園局部整修西花園。
1990年,設立“耦園沈氏文物陳列室”。同年4月,耦園與東園、動物園合并成立蘇州市東園管理處,耦園隸屬東園管理。
1993年,蘇州市政府撥款680萬元全面整修中部住宅和西花園,遷出全部住戶。
1994年,耦園竣工后與東花園一并開放。
1963年,耦園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4月,耦園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11月30日,包括耦園在內的蘇州古典園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會議批準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1年6月25日,耦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