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羅城地質公園包括42處主要地質遺跡點,總面積115.56平方公里,以巖溶地質地貌遺跡和水體景觀遺跡為主體,兼有地質構造遺跡、古生物遺跡、流水地貌遺跡等景觀。劍江流域是該公園核心景區,水體景觀遺跡,地質現象豐富,自然狀態完好,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及審美價值。
據悉,2014年1月,廣西羅城地質公園獲批第7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
主要景區
劍江園區
劍江景區位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西部懷群鎮境內,距離縣城45公里,距離宜州祥貝15公里,均有三級公路直達,交通便利。劍江水,形如劍,穿山越嶺;岸邊山,利似鋒,直插云天,這就是劍江得名的由來。劍江主要位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西部懷群鎮內。兩岸群峰拔起,爭雄競秀,翠竹叢叢,青翠欲滴。河面澄澈如鏡,靜影沉璧。更有古榕遮天,古渡浮橋,點綴其間,蔚為迷人。水光山色,綿延百里,渾然天成的“百里畫廊”令人留連忘返。劍江景區的游覽的行程約20公里,沿途美景眾多,主要有駝峰迎客、月牙水壩、神劍山、劍江古榕、秀才看榜、孔雀開屏、天門山、神龍洞等等。劍江江面開闊,水流平緩,四周青山環抱,翠竹叢生適合開展水上游覽項目、乘車游覽、自行車觀光游覽等多種休閑觀光旅游方式。
羅城仫佬族博物館
博物館位于自治縣民族文化廣場北面,與縣文化館大樓和民族劇院左右為鄰,設計理念受前蘇聯七十年代博物館建筑形制的影響及受所占地盤的限制,為四層混磚結構樓房,建筑面積2789平方米、總投資380萬元。其功能及布展為:
一樓為仫佬族民族特點展廳,主要反映仫佬族的生活習俗及特點。一是主要展示仫佬族清代、民國及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末期仫佬族服裝及60多件銀飾物;二是展示仫佬族依飯節文物包括依飯節唱本、法器、道具等四十多件文物;三是仫佬族特有的煤砂罐及地煤灶的展廳,面積130多平方米;四是文物展廳,面積約170多平方米,展示仫佬族碑刻歷史文物以及仫佬族石制、木制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文物;其中包括石神像、石水碾、石旱碾、打布石、踩布石及原始木榨油機等等。
二樓有三個廳:一是歷史文物展廳,主要以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瓷器為主,其次為銅鼓、銅、銀器等,內容比較豐富。二是仫佬族生活用具展廳,有木雕、竹雕、花轎、官轎等。三是仫佬族一農家居住場景展廳,擺設文物50多件,展示了一戶6口之家的仫佬族居家生活狀況。
三樓是仫佬族依飯節場景及革命文物展廳。一是“依飯節”展廳,集中展示仫佬族傳統節日——“依飯節”的場景,主要是“請圣”場面,共塑造人物30位,基本反映了依飯節的主要場景;二是革命文物展廳,文物精品包括著名的辛亥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德山“黃花馀緒”木刻匾,習武刀器等。還有河池市第一位共產黨員、曾任新四軍十八旅政委的著名革命烈士韋一平的遺物等,是向青少年一代進行傳統教育的重要場地。
月亮山
羅城月亮山景區位于小長安鎮的龍騰村境內,山上石壁如屏,中空一洞,若明月當空,稱月亮山,俗名穿亮山。這個洞大得離奇,高約60米,寬約100米,洞的兩壁平整似墻,洞的頂部卻掛滿了鐘乳石,形狀各異。
紅七軍佛子坳之戰遺址
羅城是一方紅色的熱土,在艱苦而漫長的革命爭斗中,一批批優秀兒女為之灑熱血拋頭顱,用生命和鮮血譜寫羅城解放的光輝歷史。佛子坳之戰就是鄧小平領導的紅七軍北上途中,在羅城四把佛子坳與國民黨正規軍展開的第一次正面交戰,這是一場慘烈的遭遇戰,雙方傷亡慘重,是紅七軍戰略轉移過程中軍事力量的第一次重大損失。
平洛樂登橋
平洛樂登橋位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縣城西南面4公里處,屬東門鎮平洛村轄區,始建于明洪武18年(1385年),該橋屬圓形三孔徑相同石拱橋,用青石方料砌筑,呈東西走向,全長26米,高4.2米,橋面寬4.1米,孔徑6.8米,整橋由雕鑿過的長方形青石磚堆砌而成,兩端鋪設青石級(現被改成公路斜坡),原橋面兩端各立一石獅,橋面有明代遺留的石欄桿痕跡。連接三孔的兩個橋墩用青石雕鑿成龍頭鯉魚尾狀(其中有一龍頭已損)。整橋置于青山綠水之間,顯得十分秀麗美觀。是仫佬族地區古代橋梁建筑的寶貴遺產, 于2009年5月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已立碑保護。
成龍湖
成龍湖公園是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成立30年縣慶的重大建設和獻禮項目,位于羅城縣城區西面,總占地面積2661畝,總投資約1.5億元,整個建設工程分3期建設實施。目前,第一期實施4.8公里的環湖路建設和堤壩加固建設已建成;第二期實施中心文化廣場、走坡廣場、各類亭塔榭閣、曲橋、綠化、美化和亮化等項目建設已基本竣工;第三期實施仫佬族新博物館、于成龍廉政文化展示館、園區景觀綠化改造提升等工程正加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