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在珠三角的東南,位于廣東省深圳市東部大鵬半島中南部,是一個以中生代古火山和海蝕、海積地貌景觀為特征的地質公園。大鵬半島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里“山海相依、水火共融”的奇特景觀,綿延67.8公里的海岸線,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是大都市中的生態綠洲,也是城市人身邊的地學科普殿堂。
地質公園申報面積150平方公里,地質遺跡保護區管理范圍50.87平方公里,園區南至怪巖,東抵海柴角一線,西面和北面均以水頭沙英管嶺化石群遺跡邊線為界。包括大辣甲、雙峰洲、七娘山、楊梅坑、王母圩、東沖、西沖沙灘等景區。大鵬山三面環海,由七座形態各異的山峰組成,其中最高的七娘山,海拔高度869m以古火山遺跡和海岸地貌為主體,兼有典型的火山巖相剖面,以及古生物產地(包括古文化遺址)、斷層、褶皺構造、瀑布跌水、崩塌地質遺跡、海底珊瑚礁等。
地質公園以七娘山為主體,海岸地貌景觀帶為主要界面,融合旅游接待點、地質資源點、景觀資源點,形成了“一核”、“一帶”、“0”的“113”格局。公園現有穹丘行旅、海石奇觀、鹿咀觀潮、步溪楊梅、古物石紀和楓木斷層共6個地質遺跡景觀區,建有地質博物館、地質景觀長廊、七娘山主峰和大雁頂次峰兩條登山科考線路、主副碑廣場、海岸景觀大道、紅樹林濕地景區等。地質博物館坐落在深圳市第二高峰七娘山山麓,群山環抱,建筑造型極富藝術魅力,與自然環境完美融合,榮膺多項國家級建筑設計獎項。
海石奇觀景區位于國家地質公園南部,總面積約17.39平方千米,沿海山勢陡峻,山脊狹窄,基巖裸露,多懸崖峭壁,近鄰海濱,山坡陡然入海,是地質公園另一核心景區。景區內的海岸地貌是最為典型的里亞式海岸地貌類型,海岸類型多岬角、港灣,風光秀麗。景區內海岸地貌類型齊全,幾乎覆蓋了現今已知海蝕地貌的所有類型:海蝕崖、海蝕洞、海蝕平臺、海蝕穴等侵蝕海岸地貌類型齊全,同時巨礫灘、礫灘、沙灘以及瀉湖沙壩等海積地貌也極具代表性。
步溪楊梅景區位于七娘山北部,總面積約10.74平方千米,以楊梅坑地質景觀點位主體,包含部分古火山地質遺跡和高嶺古村人文景觀。景區內的古火山地質景觀與穹丘行旅區共同構成完整的七娘山古火山遺跡。在楊梅坑口和響水坑集中展現了火山作用形成的石泡構造、熔巖球構造、揉皺狀流動構造的景點。
古生物化石景區位于南澳街道水頭沙社區,總面積約0.61平方千米。主要景觀資源為植物化石。這里是早侏羅世化石埋藏地,在灰黑色的泥質粉砂巖中保存了大量的蕨類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鑒定為本內蘇鐵目。本內蘇鐵木亦被稱為“中生代有花植物”,是已滅絕而在中生代分布很廣的一類植物。本次發現的深圳本內蘇鐵是賦存在早侏羅世金雞組,與其伴生的植物也比較豐富。在化石點的發現可以為廣東省中生代早侏羅世的植物化石組合面貌及其所反映的古環境、古氣候及古生態等科學問題提供有力的依據。
楓木斷層景區位于楓木浪水庫外圍,總面積約0.73平方千米,主要包含楓木浪水庫、楓木浪斷裂帶及蛇引峽谷等景觀地質資源,該景區主要特色為地質斷裂景觀。由于楓木浪水庫為園區內最大水庫,是一級水源保護地,現予以保護,限制開發,禁止游人入內。
鹿嘴觀潮景區位于公園東南部,總面積約10.74平方千米,包括大雁頂古火山地質遺跡和鹿咀海岸地質景觀2個主景點,是古火山地質遺跡與海岸地質景觀共存的集中體現。
穹丘行旅區位于七娘山西北部,總面積約10.46平方千米,包括三個主景區:七娘山主峰地質景觀點、七娘山溪地質景觀點和地質博物館。
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坐落在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穹丘行旅景區,是地質公園核心景觀之一。博物館根據國土資源部對國家地質公園建設要求籌建,建筑面積5410平方米。
博物館共設置六個展廳:序廳、地球探秘展廳、大鵬半島展廳、礦物展廳、城市與地質環境展廳及臨時展廳。同時還設有3D科普影院、多功能報告廳和恐龍室外展場。
公園內還設置了兩個觀景臺,在海拔544米處建有第一觀景臺,可遠眺大鵬、新大和楓木浪水庫。海拔588米建有第二觀景臺,可見發育柱狀節理的流紋巖陡崖、老漢歇腳、百年嶺南青杠,可遠眺南澳、大鵬灣、香港平洲島海景。
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有新大-七娘山主峰-大雁頂-鹿嘴登山穿越、高嶺-雷公打石-七娘山登山、楊梅坑河-七娘山溯溪登山、馬料河-大雁頂溯溪登山、大鹿湖坑-大雁頂溯溪登山、東西涌岸線穿越等游覽和科考線路。其中新大-鹿嘴線路建成具有安全設施的登山步道,沿途建有觀景臺、風雨亭、休避所等,也是目前建成的主要游覽設施。
地質公園:全天開放
地質公園博物館:周二-周五9:30-16:30(16:00停止入館),休息日、法定節假日9:30-17:30(17:0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
登山道:6:00-16:00(為保障游客安全,臺風、雷雨天禁止登山)
博物館每天10:00、11:00、12:00、13:00、14:00、15:00有講解員免費講解。
自駕路線:廣州方向游客:廣深高速—機荷高速—長深高速—鹽壩高速至葵涌出口轉大鵬方向;深圳市內游客:東部沿海高速—鹽壩高速至葵涌出口往大鵬方向。
公交路線:E11、833路到南澳總站或乘坐H92、818路到大鵬汽車站,轉M274到新大村委下,沿地質公園路步行即可至地質公園。
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廣東省深圳市東部大鵬半島中南部,與市區相距約50千米,西與香港隔海相望,北與惠州海域相接,地理坐標為東經114°26′00′′~114°37′20′′,北緯22°27′00''~22°36′20′′,總面積達150平方千米,地質遺跡保護區管理范圍50.87平方千米,海岸線67.8千米,園區南至怪巖,東抵海柴角一線,西面和北面均以水頭沙英管嶺化石群遺跡邊線為界。
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以七娘山為主體,海岸地貌景觀帶為主要界面,融合旅游接待點、地質資源點、景觀資源點,形成了“一核”、“一帶”、“三點”的“113”格局。園區地形地貌類型豐富,從海洋到高山可以劃分出海底、濱海沙灘、瀉湖平原、沖積臺地、丘陵和低山區。園區地貌以丘陵為主,森林茂密,山峰層巒疊嶂,山嶺臨岸陡立,七個山峰錯落排開。
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特色是1.45億年—1.35億年前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多次火山噴發作用形成的中生代火山地質遺跡和2萬—1萬年前形成的典型海岸地貌景觀。根據地質環境、火山形成方式、巖石類型及與火山機構的關系等,地質公園內中生代火山巖相基本為陸相噴發。噴發方式劃分為爆發相、爆發—崩積相、爆發+溢流相、溢流相、侵出相(包括巖流自碎角礫巖相、爆發角礫巖相)、火山通道相、次火山巖相等7個火山巖相。
園區內巖石類型多樣,包括流紋巖、凝灰巖、集塊巖等各種火山作用形成的巖石,是進行火山地質知識科普的天然課堂;沙灘、礫石灘、海蝕崖、海蝕柱、海底珊瑚礁等海岸地貌景觀種類齊全、發育完整,是中國典型的岬灣式海岸地貌。大鵬半島海岸共包括大小沙灘18處。
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北回歸線以南、亞洲熱帶北緣與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充沛、空氣濕潤。春秋冬三季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為22.3℃,最高氣溫為36.6℃,最低氣溫為1.4℃。分干濕二季,干季短、濕季長,受太平洋東南季風影響,每年5至9月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為2000毫米。無霜期長,風隨季節變化,氣候垂直差異大。
大鵬半島植物生長茂盛,自然植被成分和群落特征表現出熱帶與亞熱帶之間的過渡性,地帶性植被代表類型為熱帶季雨林和亞熱帶常綠林。自然植被以植物群落劃分,主要有六大類型:常綠闊葉林群落,終年常綠,枝葉繁茂,林冠稠密,覆蓋面大,組成種類豐富,但優勢數種不明顯;常綠季雨林群落,為小片零星分布的次生林,組成種類以常綠種為主,有榕樹、鴨腳木、五月茶、土沉香等;低山丘陵松樹、灌叢、芒箕群落;低丘臺地稀馬尾松、稀灌叢矮有草群落;低山山頂中草群落,以茅草、鷓鴣草、飄拂草為主;紅樹林群落,屬熱帶海岸潮灘上特有一種森林植被類型,組成種類較豐富,包括有海灘紅樹林及海岸半紅樹林兩類。以桐花樹、老鼠筋、秋茄、銀葉樹、海芒果、海蓮等為主。株高一般15-3米,密集叢生。另有17種起源于2億多年前的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瀕危植物,包括桫欏、金毛狗、毛茶、烏檀和粵紫萁等,其中,粵紫箕曾被專家斷言作為一個植物物種已在地球上滅絕了。
截止2014年,大鵬半島分布有鳥類230多種、獸類37種、兩棲類18種、爬行類40多種。
踱步登山道,發現景區最大限度保持了原貌,設施合理便民。登山科考路線分別為主峰線和鹿雁線,主要滿足游客游覽古火山地貌的需求。主峰科考路線由新大至七娘山主峰,海拔869米,長3300米。鹿雁線由鹿嘴至七娘山次峰大雁頂,海拔804米,長3600米。主峰線入口還特別修建了近2000平方米的登山入口廣場,供游客集散和休憩。
登山科考路線沿途還設計了21基風光互補LED路燈、21處手機充電服務站、10處服務點、7座風雨亭、18處觀景平臺,為登山游客提供服務,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和人性化管理理念;海岸景觀大道西起楊梅坑,東至鹿嘴,總長約6公里,供游客游覽海岸地貌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