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湖公園樓臺掩映,花木扶疏,小巧別致,環境幽雅,具有典型的江南園林風貌的“川西第一湖”。它面積4萬平方米,水面約2萬平方米。是明代狀元、著名學者楊升庵的舊居,以環湖遍植桂樹而得名。園內有升庵祠,陳列楊升庵的著作100余種,4000多卷。內有著名作家艾蕪、著名抗日將領王銘章之墓和毛澤東主席喜愛的秘書田家英之像。
桂湖小巧玲瓏,湖畔有楊柳樓、澄心閣、香世界、抗秋、綠漪亭和成林的桂花樹,每逢中秋時節,荷花滿塘,桂蕊飄香,一年一度的桂花會在這里舉辦。
此外,中山堂存有清代刻的唐宋以來大書法家墨跡石碑105件。明代狀元新都人楊升庵,曾在他的花園中,“沿堤遍種桂樹”,于是有了新都桂湖。
受其影響,新都人種桂蔚然成風,每年中秋前后,桂蕊飄香,到此游湖賞桂游人絡繹不絕,形成一年一度的桂花節。
在飲馬河畔,距學士堰遺跡不遠的翠竹叢中,為新修的艾蕪墓。艾蕪(1904~1992),原名湯道耕,新都區清流鎮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艾蕪墓由紅砂巨石壘成,上端矗立著他的半身青銅塑像。身后的碑文記載著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艾蕪之墓”四個字,由當代文壇泰斗巴金手書。墓前端有一塊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著艾蕪的一段座右銘:“人應像一條河一樣,流著,流著,不住地向前流著;像河一樣,歌著,唱著,歡樂著,勇敢地走在這條坎坷不平、充滿荊棘的路上?!毕虏壳吨皇~質山茶花。座右銘、大理石、山茶花,寄寓著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
艾蕪墓后百余米處,即是桂湖森林廣場大的建筑群“天香園”,取唐代詩人宋之問“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詩意。此園位于桂湖公署中心,四周綠草如茵,漢白玉雕人物、動物點綴其間。其主體建筑為高約30米的樓閣,聳立云端,故名云外樓。此樓座南向北,正面臨湖,樓下有高達6米的石臺基,如基裝以漢白玉雕花勾欄,勾欄全長180米,共有欄板108塊,雕著108種花卉,不僅有專供觀賞的四季名花,還有黃瓜、絲瓜、苦瓜等農家果蔬之花,千姿百態,競相爭妍。臺基前32級踏跺中間的紅砂石御路上,刻著“九龍戲珠”圖案,九條龍游于云水之間,神氣活現,刻技精湛。云外樓為正方形五層建筑,中有螺旋狀梯步可登,其匾額懸于高樓檐下,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長啟動先生所書。佇立樓頭,憑欄遠望,桂湖的水色天光及香城的遠山近景盡收眼底。
云外樓臨水處,建有二水榭,東曰“迎暉”,西曰“步月”。樓之左右及后面,均有回廊環護,結構奇巧,木雕精美,樓西還有一座重檐攢尖頂八角涼亭,名叫南亭。南亭,唐代園林建筑名,在新都城南,唐代詩人張說有《新都南亭送郭元振、盧崇道》詩。當代一位有學者從詩句“竹徑女蘿蹊,蓮洲文石堤”考證,桂湖是在唐代南亭的基礎上建成的,故留南亭之名以懷勝跡。樓東不遠處有“浮光閣”,取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浮光耀金”之意,匾額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書。此閣為三層,高約15米。樓、亭、閣并排而立,互為呼應,優美和諧。
下云外樓,過七曲白玉橋,經兒童游樂場,穿巨石壘成的門洞,有路通往升庵桂湖。沿桂湖公園西行,右有蔥郁的桂樹林,蜿蜒的石城墻,左有碧綠如茵的草坪,浮于水間的芙蓉島及其它小島。湖面上,從船塢發出的各式游船,穿橋拍浪,自在往還。游人們憩息于樹蔭下、亭臺間、港灣內,一股股涼風吹來,真感到愜意。憶及升庵先生“君來桂湖上,湖水生清風”的詩句,更使人心曠神怡。進而聯想到桂湖的過去和今日,展望看桂湖的將來……
近幾年新建的與升庵祠老桂湖公園一墻之隔的桂湖森林廣場(以前無名,人們俗稱“新桂湖”,在重新規劃后取名“桂湖森林廣場”),占地200余畝,布局景點與老桂湖的格調相呼應,水陸景點參半,既有古代園林韻味的樓閣、亭榭、四廊,又充滿現代娛樂設施的氣派,是中西風格交融,湖山輝映,綠蔭覆蓋、繁花飄香的新景。它是升庵桂湖的擴大和延伸,以是一座自成體系的新建仿古園林。桂湖公園的總體設計,突出了“桂”和“湖”這兩個主題。其建筑布局、景點設置與升庵桂湖的風格相協調,與新都古城墻及高踞墻上的城樓(桂湖門,又叫新南門)、墜月樓、問津樓、觀稼臺等景觀相呼應。桂湖森林廣場以四川古典園林傳統風格為主,但又不拘一格,博采各地園林之所長,并用強烈的虛實對比和疏密對比手法,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園林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