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園博園,是園林科普、休閑的勝地,通過打造“生態、文化、共享”三大特色,讓游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園博園實現了五個“第一”,即“第一次在少數民族自治區首府城市舉辦,第一次在西部欠發達地區舉辦,第一次面向東盟國家舉辦,第一次在冬季建成舉辦,第一次與少數民族自治區成立周年大慶同期舉辦”。生態的園博,主要通過生態保護、礦坑修復和海綿規劃來實現。本著“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現狀植被”等低影響開發的建設理念進行規劃設計,對現有的山水格局進行保護和梳理,保持原有自然山水風貌達43.4%,避免大挖大填。文化的園博,通過本土建筑、民族風情、民族活動、地域植物、遺址文化展示等,體現壯鄉、南寧、東南亞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特色,重點打造六個精品特色植物主題園,實現“冬季到南寧看園博”。共享的園博,通過城鄉共享、神州共享、國際共享等方面突出園博會外聯作用,拓寬園林文化展示平臺。園博會結束后,部分場館將被拆除,場館拆除后大量補種植物,結合南寧特色的垂直綠化,形成層次豐富的植物空間,變為市民游客休憩游覽、園林行業交流學習、花卉園林文化展示、園林科研科普教育的綜合性城市公園,成為“永不落幕的園博會”。
清泉閣坐落于園博園清泉湖北側,與東南側賽歌臺隔湖相望,閣頂最高點為75米,地上9層,為整個園區最高構筑物。建筑原形取自侗族的鼓樓,從不同角度觀賞,建筑呈現不同的形態——似鼓樓、似旗幟,又似南寧的首字母“N”。觀景臺與市區龍象塔遙相對望,登臨塔頂,近可飽覽全園,遠可眺望南寧市天際線,景色美不勝收。
宜居·城市館是本屆園博會的主展館,以“嵌入山體、織補大地、館園結合、融入自然”為設計策略,建筑面積約25900㎡。會期將舉辦城市建設發展主題展,以“新時代·新理念·新城市”為主題,以城市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為主線,串聯城市發展的總體進程,設置“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五大專題,以嶄新的視覺體驗、有趣的參與互動、專業的科技體驗為廣大觀眾展示中國新時代下城市發展的魅力所在。
東盟友誼館是園博會為東盟十國搭建的園林園藝展示平臺,建筑造型源自于廣西侗族的風雨橋,總建筑面積約6700㎡。設計以“橋”為主題,打造一組極富特色的水上建筑群,并呈“手拉手”狀,取“手拉手、心連心”的寓意,橋上設置10國展館,總面積3300平方米。各國展廳對應一個單元體,相對獨立,保證各國展示的完整性,又彼此聯系。結合建筑設計理念,展館內展陳設計以“花之綻放”為主題,喻意為“綻放中國-東盟的友誼之花”,使用蒙太奇的表現形式,以“造物有靈且美”為故事主線,創作各國國花舞蹈,將東盟友誼館打造為“有故事的園林展廳”。展陳內容基于東盟各國園林特色的基礎上保證公平公正性,更好地以園林園藝的角度與各國進行國際交流。東盟館展覽十國按英文字母首排序分別為:文萊館、柬埔寨館、印尼館、老撾館、馬來西亞館、緬甸館、菲律賓館、新加坡館、泰國館、越南館。
體驗館以穿斗構架為主題,從傳統廣西民居出發,提取穿斗式結構,并植入現代的展廳,是一座面向青少年為主的集科普和娛樂體驗相結合的展覽空間,通過趣味性的場景設計與布局,配合豐富多彩的內容與知識點,肩負起園博會科普大眾職責的同時,融入強烈的主題樂園設計理念,緊抓目標人群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前沿、有趣、生動的游樂項目,使傳統展覽會煥發新的魅力。
演藝中心又名賽歌臺,位于園博園清泉湖東側,與西北側清泉閣隔湖相望,總建筑面積2510㎡。演藝中心依水而建,以山水為舞臺背景,承載園博園實景演出、民間賽歌表演、傳統節日演出和綜合服務等功能。建筑整體是個開放的露臺劇場,由一個舞臺、三個看臺組成。建筑的屋頂由樹狀結構柱支撐,屋頂結構為三角形布局的幾何分格,并形成上下凹凸的椎體;屋架采用轉印木紋鋁板、遮陽金屬格柵和陽光板,虛實結合。整個建筑形似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榕樹扎根在湖邊,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設計師園面向社會征集設計方案,并將優秀的創意設計轉化為現實成果。展園設計秉持“自然優先、以人為本、統籌開發”的原則,突出“生態、文化、共享”三大特色。在保護現狀地形地貌和植被的基礎上,運用生態修復、海綿城市等新技術,實現生態功能的最大化,充分展示人文與自然、城市與生態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
市區內乘坐209路、703路、b02路、w4路、w8路、w11路、園博園專線1路、園博園專線2路、園博園專線3路到園博園站即可。
玉洞大道—梁村大道—蒲興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