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彤寺塔在河北省南宮市舊城。原為南宮城普彤寺內的建筑,明成化十四年(1487年)故城被 洪水淹沒,縣城遷至 今址。當時故寺被毀,僅留此塔。塔始建于東漢永平十年(67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為我國現存最早創建的佛塔。
據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修普彤寺塔碑文記載,唐貞觀四年(630年)重修,明嘉靖年間再度修葺。磚結構,平面八角形,八層高,33米,實心密檐式。塔座八角形,高五米。每層檐下置斗拱,第八層斗拱外出翹頭上不施令拱,而置山斗一枚托住塔檐,使每面略呈弧形,兩角翹起,形制奇特。塔身自下而上遞減,輪廓柔和,結構清秀。
此塔歷代雖加修建,但基本保持原有面貌,為研究我國早期磚塔,提供了寶貴資料。
塔第一層和第二層東西兩面設置有盲窗,一至四層南北兩面設有佛龕,五層以上四面設有佛龕?!把錾忋@首式”葫蘆形鐵質塔剎,共四節,直插云端。塔每層各角均設有角梁,懸掛角鈴,風吹鈴響,清脆悅耳,特別是夜深人靜之時,數里之外都能聽到,置身其中,令人頓生莊嚴、神圣之感。
“普彤”,二字源自于佛經《妙法蓮華經冠科卷感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解釋:“普以周普為義”。佛學“普渡”指大慈大悲,普渡眾生?!巴睘橹焐?。
東漢時,娘娘住的皇宮涂紅色,叫“彤庭”,因為塔后普彤寺內供奉著菩薩,塔身及寺均為朱色,故取“彤”字。所以取“普彤塔”。寺院是南宮市1992年重建而成的。主持這次恢復和重建的是一位在中國佛教界聲名遠播的人物——弘川法師。
1984年8月,弘川法師沖破種種阻撓,毅然從臺灣經香港飛赴祖國大陸,被原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譽為“中國第一愛國僧人”。改革開放后,人們尊佛、敬佛熱情得到充分釋放。1992年南宮市人民政府遵從群眾意愿,批準同意省佛協再建名剎修復神州第一寺——普彤寺的提議。河北省政府民族宗教廳推薦全國佛協常務理事、省政協六屆常委、省佛協副會長弘川法師任普彤寺住持。
弘川法師開始了艱難的籌建工作。經過一年多的籌備,1993年11月奠基,至1996年9月26日便隆重舉行了普彤寺落成暨佛像開光大典,佛界高僧、各界人士以及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數萬人參加了這個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