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7公里的鹿原鎮境內。這里洣水環流,古樹參天,景色秀麗。
關于炎帝神農氏安葬地的記載,最早見于晉代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彼未_泌撰《路史》就記述得更具體: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睋胤绞贰钝箍h志》記載,此地西漢時已有陵,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軍興,邑人擔心亂兵發掘,遂將陵墓夷為平地。唐代,佛教傳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興寺”,然而陵前“時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廟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歷史,隨著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炎帝廟也歷盡滄桑,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民國年間,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動,據有關文字記載有4次:第一次是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酃縣知事瞿燮捐資百元,連同炎帝陵修葺費14元,交人籌措修復,土木將興,旋因湘軍駐陵側,以至無法施工而作罷。第二次是民國十二年(1923年),因連年兵禍,陵廟傾圯在即,酃縣政府再次呈文請修,湖南省政府撥款500元,令縣長歐陽枚鳩工修葺。第三次是1936年。酃縣縣長夏禮鑒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損壞”,于年初組建了修復炎陵籌備委員會。但是半途而廢,修復計劃未能實施。第四次是1940年,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0年日軍犯西南,為防患于未然,薛岳擬將省政府遷酃縣炎陵山。是年春,撥??钣谘琢晟叫藿ㄊ≌畽C關辦公用房和員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縣炎陵山的簡易公路,同時對炎陵殿宇進行了全面修葺。
新中國成立后,炎帝陵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燭,引燃殿內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禮亭被焚?!拔幕锩逼陂g,陵殿及其附屬建筑又重遭破壞,除陵墓外,全部夷為平地。
炎帝陵殿被焚以后,重新修復炎帝陵殿已成為廣大炎黃子孫的強烈愿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修復條件日趨成熟。1986年 6月28日,由酃縣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復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到1988年10月勝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規模較前稍有擴大,整個建筑占地面積3836平方米。分為五進:第一進為午門,第二進為行禮亭,第三進為主殿,第四進為墓碑亭,第五進為墓冢。殿外修復了詠豐臺、天使館、鹿原亭等附屬建筑。整個建筑金碧輝煌,重檐翹角,氣勢恢宏,富有民族傳統風格。
炎帝陵殿位于湖南炎陵縣炎陵山(又名皇山)西麓,是炎帝陵景區的主體景點,沿陵墓南北縱軸線均衡對稱布局,座北朝南,南臨洣水,南北長73.4米,東西寬40米,面積4936平方米,建筑面積903平方米。陵園保持了濃郁的清式建筑風格,紅墻黃瓦,古木參天,莊嚴肅穆,氣勢恢宏。分為四進:
一進為午門,拱形石門,高4.0米、寬2.6米,門前為50×50米朝覲廣場,左右分列為拱形戟門和長方形掖門,門扇均為實榻大門。進午門正中,樹立國家主席江澤民1993年9月4日親筆題寫的“炎帝陵”漢白玉石碑,前嵌盤龍龍陛,取名龍蟠虎踞,天下一統,江山穩固之意。左右分立雄健的山鷹和白鹿花崗石雕。
二進為行禮亭,是炎黃子孫奉祀始祖的地方,采用廡殿頂,前后檐各四柱落腳的三開間長方亭,面寬14.03米,進深5.53米,亭高8.33米,正上懸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培源手書“民族始祖、光照人間”匾額,亭前嵌雙龍戲珠龍陛,取名雙龍起舞,盛世逢年、天下太平之意。亭中設置香爐、燭臺,供人們進香祭拜行禮之用。行禮亭左右為卷棚硬山式碑房,收集了歷代告祭文殘碑8塊。
三進為陵殿,重檐歇山頂,面寬21.16米,進深16.94米,占地358.5平方米,殿高19.33米,由三十根直徑60厘米的花崗巖大柱按四排前廊式柱網排列支撐,上下檐為單翹昂頭五彩斗拱,正脊檐角飾鰲魚獸吻。殿內天花飾以金龍和璽、龍草和璽、龍鳳和璽及旋子式、蘇式等彩繪,共繪彩龍9999條。大殿門額高懸陳云同志題詞匾額“炎黃子孫,不忘始祖”。殿中設花崗基石神臺,上立檀木神龕,龕內端坐炎帝金身祀像,上書“齊天鼻祖”。炎帝兩手分執各穗、靈芝,身前是藥簍,左右為木雕蟠龍邊柱。殿前龍陛為漢白玉臥龍浮雕,臥在炎帝陵前,似走非走,取藏龍臥虎、皇權至上至尊之威。
四進為墓碑亭,采用四角攢尖式屋頂,檐角高翹,高7.1米,長寬各6.4米,亭內正中樹一塊2×1.45米的漢白玉墓碑,上鐫刻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手書“炎帝神農氏之墓”。亭后為炎帝墓冢,封土高4.6米,周長50米,墓面石碑為清道光七年酃縣知縣沈道寬所書。
亭后是炎帝墓冢。封土高5.58米,進深6.64米,寬28.9米,墓前石碑為清道光七年知縣沈道寬所書。冢丘碧草茵茵,四周花木郁郁。
神農大殿坐落在炎帝陵殿中軸線東側,占地面積2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413平方米,清式仿古建筑,神農大殿面寬37米,進深24米,高19.6米,由大殿、東西配殿、連廊和兩個四方亭組成,大殿外廊挺立著10根高浮雕蟠龍石柱,高5.4米,直徑0.8米,蟠龍栩栩如生,石柱為福建花崗巖整石制作?!吧褶r大殿”匾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題寫。
神農大殿中央座立炎帝石雕祀像,一手拿谷穗,一手握耒耜,雕像高9.7米,座長8.9米,寬4.7米,為福建光澤紅花崗巖雕琢。雕像兩旁立有一對聯石柱,“到此有懷崇始祖,問誰無愧是龍人”對聯為李鐸先生書寫。大殿左、右、后三面墻是大型廣東紅砂巖石雕壁畫,畫高5.2—7.9米,總長53米,總面積321平方米,壁畫內容為歌頌炎帝十大功德。
神農大殿是一座氣勢恢宏、古樸典雅、集尋根謁祖、旅游觀光、科研考察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圣殿。
御碑園位于炎帝墓冢之后,坐落炎帝陵殿中軸線之北,大殿后墓碑亭兩側有拱門道路可通。園長100米,面積6400平方米,建筑面積280平方米,東西碑廊各長40米。廊壁刊歷代御祭文碑51塊(其中明代13塊,清代38塊),另刊宋、明、清及控記事文碑5塊。東西碑廓之間有九鼎臺,臺上列石鼎9只,每只高1.5米,重1.11噸,象征國家統一,金甌無缺。園北面是弧形照壁,鑲石刻壁畫《神農功績圖》。壁畫長40米,高1.5米,由228塊正方形粗磨青石板鑲成,壁畫以炎帝功績為主題,以原始先民從漁獵到農耕,從穴處到定居這一歷史性轉變時期的生產和生活為背景,采用線雕手法制作而成,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炎帝勇于開拓、敢于創新、樂于奉獻的偉大實踐和高尚精神。
碑廊是御碑園的主要建筑,分列碑園東西兩側,為硬山卷棚式仿古建筑,全長84米,壁上鑲嵌明清御祭文碑51塊,宋、明、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記事碑5塊,共56塊,現在最早御祭文碑是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登基告祭文碑。
九鼎臺位于御碑園中心,臺面外圓內方,圓臺直徑18米,方臺9.999米。主席臺上厝置九尊花崗石方鼎,每尊1.2噸。九鼎是我國古代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這里寄寓祖國統一,民族昌盛,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之意。
圣火臺位于神農大殿南龍珠山,與詠豐臺分列于祭祀大道兩旁,居東。1993年為點取首屆“炎黃杯”世界華人華僑系列龍舟賽圣火而建,臺高40米,臺中央立有高3.9米,體積為31立方米的褐紅色點火石,正面刻有1.5米高的朱紅象形體“炎”字,猶燃燒的火炬?!?3“炎黃杯”世界華人華僑系列龍舟賽圣火火種,就是由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此點燃。
臺面三層呈寶塔形,每層高0.6 米,直徑分別為9米、6米、3米的梯形圓臺,底層鋪設花崗巖石板,外護正方形花崗石欄板,邊長100米,取天圓地方之義。2002年建設炎帝陵公祭區,圣火臺原南北石階被廢,換之從臺西辟一石砌臺階,共132階,下與詠豐臺相接。游客登臨圣火臺,可遠眺炎帝陵殿、神農大殿全貌,可領略炎陵山恰似臥龍飲水之勢。
牌坊位于106國道南側,炎帝線端口處,距炎帝陵10公里。牌坊高18.66米,主體橫跨22米,選用花崗石砌成,四根石柱下各安置石獅一座,牌坊正面刻原國家主席江澤民手書“炎帝陵”;背面刻陳云同志題詞“炎黃子孫、不忘始祖”。
1998年10月為紀念《炎帝陵》特種郵票發行而建。詠郵亭位于炎帝陵“皇山碑林”名碑北側山坡上。亭系廡殿式結構,黃色疏璃瓦,亭寬6.05米,進深4.3米,高5.20米,亭中立有《炎帝陵》郵票小全張漢白玉石碑,正面刻《炎帝陵》郵票小全張,背面刻郵票發行紀念碑文。碑座高0.68米,碑高1.28米,寬2.40米,厚0.25米。為當今世界最大之“郵票”。
五子廟是為紀念“炎陵五子”建造的,炎陵民間流傳著“炎陵出五子”的故事。五子即神農天子、鐘馗才子、孟姜女子、鐵頭太子、羅浮孝子。五子廟是1995年根據五子的傳說形象而設計的仿古建筑,單層,里面擺放著分別代表智慧、勇敢、剛正、忠效、善良的圣人或奇人的塑像。廟頂青磚紅瓦,雕梁畫棟,與周圍古木相得益彰,一種古樸神秘的懷古氛圍,前來燒香拜佛的香客不斷,初一、十五猶為更盛。
白鷺亭座落在九龍印上方30米外,重檐圓頂結構,由6根直徑30厘米的花崗石柱支撐。亭中央立有一塊漢白玉碑,銘志株洲市各界為炎帝陵建設捐款文及名單。
神農洗藥池,又名“天池”。位于炎陵山頂,寬約2畝許,其水夏涼冬溫,清碧澄清。傳說炎帝常在此洗藥,嘗味草木,故其水浴之可以健膚,飲之可以強體。
詠豐臺座落于龍珠山西面山坡,與圣火臺遙相呼應。詠豐臺始建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民國初年倒塌。1988年修復炎帝陵時,重建于炎帝陵殿的左側山坡上,原臺上有詠豐亭,八角重檐式,頂高7米,亭額懸“詠豐臺”橫匾和“臺記豐年詠,亭留舊日香”楹聯。2002年修建炎帝陵公祭區時,改建于龍珠山西面平臺之上?,F詠豐臺石碑由一座花崗巖整石制作,碑高2米,邊長1米,重約5.5噸,碑頂雕有四方龍陛。
龍腦石,又稱石龍鼓,位于陵前水岸,巨石臨江,狀似龍首,江水奔注噴薄,宛如鼓欲飛。傳說當年炎帝靈柩水運至此,傾盆大雨,江水翻騰,一陣湍急旋渦,將炎帝靈柩沉入水底,卷入石穴。原來是水中的金龍為感炎帝救治之恩遂躍出水面,將炎帝請至龍宮作客。后來天上玉帝為懲罰金龍無理,用圣旨罰金龍化為石龍。龍頭化為龍腦石,龍爪化為龍爪石。至今龍腦石、龍爪石風韻猶存,巨龍首兀立江面,栩栩如生,秀色可餐,風景迷人,為炎陵自然勝景。
2003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楊正午視察炎帝陵建設時倡議,“盡一份孝心,積一份功德,捐一棵大樹”,綠化炎帝陵。之后,全省123個縣(市、區)及林業部門積極響應,各捐獻2棵大樹,栽種于通往神農大殿的御祭大道兩旁。在每棵香樟樹下的天然河卵石上,用篆文鐫刻各縣(市、區)的名稱。在圣德廣場旁邊,立有由楊正午書記親筆題寫碑名的“圣德林”碑,石碑之后呈現弧形樹立著9塊花崗巖留言碑,碑高2.6米,鐫刻著123個縣(市、區)書記、縣(市、區)長的祈愿。
鹿原亭位于炎陵山山頂,亭呈飛檐角式,古色古香。相傳炎帝出生后,仙鹿為其喂奶,神鷹為其蔽日遮蔭。據此傳說,鹿原亭外置有石雕鹿群,臥、立、躍、哺,形神各異,栩栩如生,四周蒼松環繞,景色宜人。
天使館位于炎陵北數十步。始建于明代,為歷代欽差大祀官齋居,明末毀,清初重建,又毀于水災。1989年在舊址之南另擇地重建。
邑有圣陵位于炎陵故道,橋頭嶺下官壟口道旁,石壁上鐫刻乾隆十六年路碑“邑有圣陵”四個大字。炎帝去世后,人們把他安葬在鐘靈毓秀的“長沙茶鄉之尾”,即今湖南省炎陵縣(原名酃縣)城西17公里處的鹿原陂。
炎帝陵闕門位于公祭區入口處,2011年5月,該工程榮獲株洲市“十大標志性重點工程”,采用目前最先進的石材干掛工藝建造而成。主塔高17.09m,被譽為“中華第一闕”。沿祭祀大道兩側立5對五谷柱,高8.79 米,直徑1.2 米,分別雕飾稻、梁、菽、麥、黍圖案。
炎帝雕像身高9.7米,底座長8.7米,寬4.7米,重約390噸,以紅色花崗石雕制。炎帝一手拿著谷穗,一手握著耒耜,寓意開拓農耕文化。
2002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2004年,炎帝陵被評為“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首。
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4月,“炎陵覲祖”入選新瀟湘人文八景。
2012年3月,炎帝陵祭祖大典入選“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根親文化盛事”。
2012年6月,炎帝陵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2012年10月,炎帝陵景區入選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020年1月,被評定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