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仙巖有景點近百處,其中古建筑和古石刻48處、革命舊址5處。游人置身漢仙巖間,舉目所見,皆為奇景,而且景中有景,景景有傳說。如“群象出山、合掌門、僧帽石、壁立萬仞、會仙臺、仙人洞、天臺、問天臺、天子萬年、漢鐘離得道處、天根、月窟、舍命燒香、一線天、通天洞、仙姑鞋、神豹、神馬峰、神龍峰、神虎峰、祁雨臺、神龍峽、天門、三龜覓仙、巨蟒探水、雙蟒出水、天下第一鷹、田螺伏岸、壽星觀景、猿猴望天、和尚背尼姑”等神奇景觀。
會仙溫泉位于景區北部,常溫在58度左右,日流量達到2678立方米,是贛南已知規模最大的溫泉。肖帝巖、紫云山、西巖、錫礦、鹽礦作為潛在旅游資源,聚集在漢仙巖中心區周邊,構成漢仙巖的外圍區。
漢仙湖水利風景區被正式批準為第十批國家水利風景區。漢仙湖水利風景區坐落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會昌縣南部的筠門嶺鎮,依托的水利工程是羊子巖水庫,羊子巖水庫建成于1991年,水庫總庫容675萬立方米,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發電、養殖等綜合效益的小型水利樞紐工程。
會昌盤古山位于筠門嶺鎮南7公里處的民范村。自古就有著名的盤古十景,曾經游歷過盤古山的歷史名人不計其數,留下了不少詩歌和文章,充實了盤古山的文化底蘊。宋代山上建有浮屠宮,現存眉林寺,寺內有《盤古寨門碑記》等石碑9塊,其中5塊為清康熙年間的。
羊角水堡位于會昌縣筠門嶺鎮羊角村,是贛南獨有的一處規模宏大的明清軍事城堡。羊角城堡地處會昌湘水上游,其東、西、南三面環水,北靠漢仙巖。因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乃是明清時期江西東南地區通往閩粵之咽喉。自古以來,羊角城堡素以“一隅之地而遙制千里”著稱。
民間傳說這四個字是南宋民族英雄、右丞相兼樞密使文天祥所寫楷書。文天祥曾經領兵由梅州北上收復會昌,他在途經漢仙巖時,因憂患南宋王朝岌岌可危,因此寫下“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在這里,期望力挽狂瀾,延續南宋王朝。
一線天,贛南名山多有一線天,但以這里的一線天為佳。前人描述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兩岸將合愁難渡,一線斜開別有天”、“一痕界破表天色,巖底乾坤別有情”。
南昌市→贛州市→會昌縣→筠門嶺鎮→漢仙巖
廣州市→尋烏縣→會昌縣→筠門嶺鎮→漢仙巖
線路一:群象出山、合掌門、僧帽石、壁立萬仞、會仙臺、仙人洞、天臺、問天臺、天子萬年、漢鐘離得道處、天根、月窟、舍命燒香、一線天。
線路二:通天洞、仙姑鞋、神豹、神馬峰、神龍峰、神虎峰、祁雨臺、神龍峽、天門、三龜覓仙、巨蟒探水、雙蟒出水、天下第一鷹、田螺伏岸、壽星觀景、猿猴望天、和尚背尼姑。
漢仙巖景區門票45元/人,豪華游輪船票50元/人。
漢仙巖是江南典型的大型丹霞地貌景區,屬低山丘陵地區,總體海拔在200-550米之間,平均相對海拔100—200米。受巖性、水文氣象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響,剝蝕、侵蝕作用明顯,丹霞地貌發育較完整,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區。受山脈、地質構造影響,使湘江由尋烏羅塘入境元興村后沿低山丘陵之間自南向北蜿蜒流轉。
漢仙巖地屬中亞熱帶季風型溫暖溫潤氣候區,具有山區立體氣候明顯的特征,其特點是:氣候溫和熱量足,日照充裕光能佳,雨水不均易旱澇,四季分明差異大。由于距海洋較近,加之地形作用,一般是春早多陰雨,夏熱無酷暑,秋爽少降水,冬長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9.3℃,一月份平均氣溫8.3℃,七月份平均氣溫28.7℃;極端最低氣溫-6.7℃,極端最高氣溫39.5℃;≥10℃積溫6079℃;平均無霜280天,平均年降雨量1624毫米,春夏多雨,秋冬少雨。
1995年,漢仙巖風景區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9年12月,會昌縣“創建漢仙巖指揮部”在漢仙巖所在地營坊村揭牌。同時以縣委、縣政府的名義下發了“會昌縣創建漢仙巖國家4A級旅游景區工作實施方案”。邀請中央電視臺拍攝和制作了旅游風光片《八仙印象漢仙巖》。在漢仙巖后山新開發了祈雨臺和仙桃園等景點。在縣城、贛州市區及國省道設置了大型廣告牌進行宣傳。
2010年漢仙湖被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2010年會昌縣成立了“創建漢仙巖國家4A級旅游景區領導小組”。會昌縣縣政府規劃設計了《會昌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漢仙巖創建國家4A級提升規劃》。
截止至2010年會昌縣已投入2800萬元,在景區建設大型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八仙雕塑等一批旅游配套設施,種植海棠、四季丁香等5400余棵風景樹。
201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2017年3月29日,入選國務院第九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