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居景區是仙居國家公園核心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景區。古名天姥山,又稱韋羌山。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吟誦的就是神仙居的奇幻美景。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里描繪的“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⒐纳恹[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等大量的神幻景象,都在神仙居景區一一找到對應,令游客無不驚嘆。山上留有清朝乾隆年間縣令何樹萼題“煙霞第一城”,意云蒸霞蔚之仙居,景色秀美,天下第一。
神仙居的一端是大美的山水和人文情懷,另一端則是國際范的戶外旅游天堂。風正勁,正是揚帆起航時,神仙居穩健昂然的“走”在國際前列上,注定要走出一條不平凡的體育+旅游的創新發展之路。他正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滿腔的熱情擁抱世界,擁抱熱愛戶外自然的人們,擁抱所有年輕勇敢的心。神仙居景區希望能夠以這些賽事和項目,打造出專屬于神仙居的中國體育旅游精品項目。讓神仙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戶外天堂,成為中國5A景區中體育+旅游發展之路的先行者。
太白夢游處位于神仙居景區南門的起始處,為一塊單門式石坊,額題吳昌碩篆書 “太白夢游處”。此處山勢陡峻,懸崖峭壁,臨著瀑布巖泉,咫尺仙境,似有飄然升仙的意境,游人至此小憩,每每浮想聯翩?;匾暽缴?,常有騰身云霄之感,舉首仰望,南天門近在眼前,奮力攀登,岱頂在望。太白夢游處位于神仙居南門下,往上看,天姥山直抵云天,視覺高度偉岸挺拔。登山觀云海是神仙居一大特色,山中稍高處都可眺望云煙出岫,日出東方。尤其是清晨站在一片瓦之上的凌虛臺,賞一輪紅日躍出東海,觀昂立懸崖之上的天雞巖,此情此景正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傲腥迸Z,丘巒崩摧”,神仙居峰巒峻峭、斷崖陡直、層巖疊嶂的山體格局,流水沿山體崩裂后的巖隙切割,形成了其縱橫交錯的天然嶂谷、石巷。墜落的山石疊加其上,構造了神仙居一百多處“洞天石扉”。
古剎西罨寺就坐落于西罨幽谷里,據光緒《仙居縣志?寺觀》記載,西罨寺是宋代雪崖禪師的留居之地。明時,白塔鎮厚仁村人吳時來曾在此寺發憤苦讀,每天挑燈夜讀到深夜,累得吐血,終于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考中進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二品官),相當于現在檢察院檢察長。吳時來正氣凜然,愛憎分明,在歷史上以彈劾大奸臣嚴嵩而名留青史。 明萬歷年間(1583年),僧廣正有募捐重建,使西罨寺成為規模宏大、僧人眾多、香火旺盛的寶剎古寺。由于代變遷及風雨侵蝕,民國末倒塌,鐘聲不再,今存遺址。走在古樸的石頭小路上,向著林深處逶迤延伸,景色不見盡頭。路的兩旁,樹木參天蓊郁,路外溪水潺潺,歡快地奔流,正是雨水豐沛的季節,雨后的空氣甜潤清新,慢慢地向前行去,幽靜和清涼之感撲面而來,呼吸間盈滿草木的清芬。
峰海望處,萬佛如列,虛谷無相,梵唄遠彌,無上正法,聞者歡喜。這一片巖石群,萬壑崢嶸,諸峰林立,折折疊疊,是不是有一眼望不到邊的感覺?陽光打在諸峰上,投下幽深的影子,明明暗暗,虛虛實實,猶如諸佛列坐,潛心聽經,梵音隱隱傳來,甚是靜穆和遼遠,有著獨特的禪美視覺意境。當我們靜靜地凝視眼前的這一片景,我們的心會感到無比的寧靜,仿佛有一股神秘而圣潔的力量,在冥冥之中牽引著我們的靈魂緩緩升騰,越過狹小和束縛,抵達一個獨特的精神王國,幽靜、祥和、空靈、澄澈、莊嚴、堅定、廣袤、超逸,它蘊含佛的光澤,柔和,明凈,溫良,呈現一種樸素又豐盈的生命景觀,輕柔地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宗教情愫,留下形而上的美好,以及可供恣意想象、一望無際的遼闊空間。既虛無,又意蘊豐滿,空又納萬境。是的,這是一種美妙的空間感。
仙居素來以山水著稱,山剛強,水靈動,山水剛柔相濟,相依相襯,鐘靈毓秀之地。神仙居景區亦是如此,不僅有雄偉壯美的奇峰異石,還有清澈秀雅的泉水。如果說永安溪的水像成熟嫵媚的母親,那么這里的水則是活潑潑的清純少女?!暗衤犎眱冗B官坑眾景點,如蝌蚪天書、觀音不等,外通淡竹休閑谷,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極富世外桃源的氣息。如果從神仙居景區南入口上山,我們可以沿著官坑峽谷溯流而上。山道在樹林間逶迤曲折,一路上古藤遍布,或纏繞于樹木,或匍匐于道路之上,清麗幽深,古意盎然。如果在春天,在峽谷里穿行,滿眼蒼翠清明的綠,山道上野櫻花落英繽紛,陽光透過樹隙落下斑駁的光影,影影綽綽,勾畫出一個童話般的世界。鳥聲婉轉清澈地在山谷間回蕩,山林愈顯幽靜,屏息聆聽這些天籟之音,心下莫名歡喜和享受。
這條凌空飛架在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叫飛鷹道,棧道逶迤曲折,仿如一條絲帶把整個懸崖繞了一圈,灰色的護欄依著棧道曲線起伏有致,簡潔的幾何線條別具韻味。站在棧道上,俯瞰腳下的萬丈深淵,是“扶搖直上九萬里”的驚心動魄,谷底林海莽莽,蒼茫廣袤,無邊無際,是航拍鏡頭不斷掃過的空中花園之壯觀。沿著棧道的曲線在懸崖的皺褶間慢慢前行,移步之間景致起伏,驚喜不斷,仿佛一軸水墨畫卷漸次在眼前展開,形態各異的巖峰前后左右差落有致地排列著,綿延開來,放眼望去,堅硬的山體無風自動,蕩開層層柔軟的波紋,如果恰逢春歸大地,萬木蔥蘢,漫山翠綠襯托著偉岸的巖峰,特別是鑲嵌在茫茫林海間的那片翠竹,仿佛一塊綠綢,春風過處,綠波一浪蓋過一浪,經久不息,一起波紋不息的還有我們一顆寵辱皆忘漸漸輕盈的心。如果碰到云霧翻滾的天氣,人在絕壁上,云霧在腳下飄飛,真有著像《西游記》里諸神騰云駕霧、飄然若仙的神奇美妙之感。山水洗塵,讓心靈慢慢地飛一會兒。當我們的心豐盈而自足時,當我們以一顆赤子之心親近大自然的時候,大自然總是那么慷慨地賜予我們萬美的恩典。
站在祈愿臺上,在偌大空曠的一片山野中佇立著一巍峨俊逸的巨石,雙手合十作膜拜狀,神情安祥,樣子十分虔誠,這就是“觀音”。 觀音巖是神仙居景區標志,海拔919米,巖高200多米。這塊巖石在過去,曾被當地人稱作“天柱巖”,高聳入云,一柱擎天之意。如果沿著“淡竹聽泉”的那條峽谷一路上來,你會發現步移景換,這座巖峰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態來,這里,你會再次感受到神仙居景區里山石的神奇,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祈愿臺的懸崖上,幾棵千年老松,枝木遒勁斜逸,造型奇特,畫意豐沛,透著大道自然的意味,默默地與觀音巖遙相呼。
犁沖是古地名,這里的石頭形狀如一把鐵犁,梨梢翹聳直插云宵,當暮色自谷底徐徐升起,群山漸漸在晦明的暮靄中站成硬朗的輪廓,夕陽西下,落日余暉將整個山谷和草木都鍍上了一抹渾黃的柔光,這一抹柔光也靜靜地依在犁沖峰巒的懷里,這時候的犁況,就如原本鐵骨錚錚的男子,因著懷抱柔情似水的心愛女子,動了繾綣心思,一臉的溫情脈脈,此刻,百煉鋼化作繞指柔,犁沖別有一番迷人的風采。遠遠地,隱約聽到幽深的谷底傳來清泉流動的聲響,倦鳥歸林,夕陽光影變幻多端,此時,天地柔和靜謐極了,正是“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北宋詩人王禹偁的七律《村行》)之境,寧靜,肅穆,遼遠。無言佇立,屏息靜觀眼前瞬息萬變的黃昏景象,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大自然,讓我們越來越多地感受到靜默的力量。
這座飛渡懸崖兩岸的天橋長達120米,架在100多米高的深淵之上,一橋飛渡,橫跨南北,天塹變通途,氣勢十分恢弘。從這座橋上走過去,可以深切感受到膽顫心驚的那份刺激,也可以體驗一下居高臨下的那份心曠神怡,當然還可以站在橋中間感受盡情搖晃、前后左右諸景皆入眼來的那份快意??吹竭@個橋就會想起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 “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币蛔鶚虺扇艘欢蚊利惖膼矍楣适?,千古雋永,溫暖人心,也寄托了人們對純真愛情的美好憧憬和期待。心若相知,不語也憐惜;情若相眷,天上人間也無畏?,F實多艱辛,但尚有想象為橋,讓兩顆相愛的心彼此抵達。在這里,這座橋不僅僅起到了通途的作用,它在連接兩岸風景的同時自己也成為了風景的一部分,與這里的山這里的水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晨光每天都是新的,暮靄每天也是新的,這座橋,會在四季的更迭中,會在漫長的時光里,經歷風吹日曬雨淋,它以歲月為期,等待未盡的緣分——等待與那么不相識的人相遇、與那些相識的人再相逢。
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川訓》中所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哌h之勢突兀,深遠之間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 這些遠遠近近的山巒重重疊疊,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明暗相間,虛實相生,遠山有勢,近山見質。那些聳拔崎峋的峰石身上、頭上長滿草木,郁郁蔥蔥,每當春夏之際,新綠覆蓋在舊綠之上,滿山蔥翠,綠意流轉,仿佛可以聽到汩汩流動的聲音。如若遇到雨后初霽,薄霧繚繞,恍如海市蜃樓,無疑是一軸輕煙淡彩的水墨畫卷,虛靈如夢,“青峰如屏高插天,懸崖積翠生云煙?!保ā洞淦亮挟嫛匪?/蔣晉),正是這般景象,人若置身畫卷之中行走。四時自爾行,萬物自爾生,大自然的造化、山川大地何不是宇宙詩心的影現?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比绻覀兊男氖羌儍舻?,它歸于本原,如果我們的眼睛是清澈的,它歸于單純,然后我們攜帶著它們去親近大自然,你會發現,大自然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無比真實而豐饒的神奇世界,它魔力無邊,是位了不起的畫師,總在不經意間隨手描畫出精美絕倫的景,讓你慨嘆,給你驚奇。而神仙居的山給了我們發現美和無限遐想的空間。
此地石壁千仞,畫屏天開,朝夕觀晤,煙霞往還。站在觀海臺上,高臺遠眺,四周的景象可以盡收眼底,眼前一片豁然開朗,大有曹操在《觀滄?!分兴鶎憽皷|臨碣石,以觀滄?!钡暮肋~氣慨,也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波瀾壯闊之感。再往遠處看,可見群山起伏連綿,重重疊疊,阡陌縱橫,村莊散落、河流依稀,西罨幽谷隱隱,若依欄俯瞰,但見谷底莽林如海,山泉隱匿于林海之中,不見其形,但聞其聲,清越之聲如歌升起,不絕于耳,甚是美妙。若從橫列看,則曲曲折折,仿如屏風,畫作天成,眼前正是蘇軾《行香子?過七里瀨》一詞中“重重似畫,曲曲如屏”所繪的景象。如果恰逢一場酣雨過后或是陰雨連綿的天氣,雨水催生的云霧在山巒之間繚繞,乘著山風縹渺騰移,與山巒時分時合,時升時墜,時而回旋,時而舒展,而云海中的眾峰亦時隱時現,或起或伏,霧海蒼茫,煙云漫卷,遮斷西罨幽谷,但見一葉風帆獵獵普渡慈海,構成一幅幅精美絕倫的水墨畫卷,真正的此景只應天上有。憑臺以觀云海萬頃、波瀾壯闊的情景,登高可望遠,席地可談天,憑欄臨風,你會感到所有的紅塵紛擾、困頓和榮辱都蕩成了身后的一縷風,閉上眼,感覺自己漸趨輕盈,猶如腳踏詳云,澄透如風地飛了起來,前世今生不見,來途和去路不見,天地之間只留下一片浩淼的清明。大自然贈我們以耳目盛宴,而我們還以謙卑之心,相遇后的明心見性,是攏一袖清風。
西罨幽谷行不遠,一座小巧秀樸的石拱橋赫然出現在眼前,橋下一條清冽的小溪悠悠,從幽遠的源頭而來,深紅色的山芒花與漫山的綠一起臨水照影,水波粼粼里,滿是深情厚意。石拱橋的橋身由無數塊卵石砌成,生長在石縫間的蕨類植物,蔥綠清雅,襯著年月久深的石橋,蓄滿古意和樸拙之美。橋洞的弧線有著流水一樣的柔和質地,剛毅的石頭因此透著寬柔的意味,像一個暖意的懷抱,將橋下的流水輕輕攬入懷里。沉默的石拱橋在無邊的歲月里,以入定老佛的姿態躬身水上,橋上人來人往,橋下流水亙古不息。水中另有一排碇步橋,與流水日夜相守,如果你喜歡與流水靠得更近一些,不妨從碇步橋上走,或是干脆脫掉鞋子,赤腳涉水而過,與流水作一回親密的接觸。
神仙居三座奇峰之一佛祖峰,因其酷似如來佛祖而得名。栩栩如生的佛祖閉目頷首,神態十分安詳,當清亮的陽光越過山頂,光芒從如來的背后四散開來,瞬間照亮低處的峽谷,此刻,落在陰影里的如來更見莊嚴神圣,觀之,讓人焦躁之氣頓消,一顆心瞬間安寧了下來,一片澄澈。想像在無邊的歲月里,在四季的輪回里,他又如何巍然靜坐在這里誦讀經書,內心風平浪靜,不問四季流嵐,不問陰晴雨雪,將自己坐成了時光本身。真正的佛一定不是僅僅供在殿堂上的那一尊像,佛法無邊,佛無處不在,佛在一草一木一花的呼吸間,在鳥雀的談天里,在一縷青煙的魂魄里,在天空,在流云,在山嵐,在晨曦,在水流,在風的脊背,在你的眉間,在我的心間……面對眼前的這尊佛像時,來往游客心里皆會產生一份神圣之感。因為每個人的心里都或深或淺地潛藏著一份宗教情結,雖然未必要成為某個教派的門徒?;蛘哒f,人人皆存敬畏之心,對宇宙,對天地之間萬物的敬畏。愛,善良,寬容,尊重,愛護大自然等等,人們從小被教導要遵循這些人性品質中的明亮色彩,也許,這些也正是廣義上的佛法吧?!胺鹱鎮餍娜缰冈?,詩人得句在聞鐘”,菩提道上,可體會菩提靜境,明心見性,感受佛教予人溫暖而迷人的力量。
傳說神仙居是仙人所居之地,天下獨絕,處處仙鄉。神仙居(天姥山)作為道教的發源地,令古代皇帝和詩仙李白心馳神往。在神仙居佛海梵音區域有一座金銀臺,說的就是李白“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中的景色。金銀鑄成的宮闕,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這里的金銀指的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黃金白銀,而是金光萬丈與月色如洗。神仙居風景以丹霞地貌與火山流紋巖為主,處處是火山平臺,寸草不生,向下看深不見底,太陽一照,金光萬道,月光一照銀光閃耀。傍晚時分,夕陽照射在金黃色的火山流紋巖上,泛著閃閃金光。靜默佇立在山邊,落日余暉金光乍現,深深記住這片純粹的顏色,閉目僅僅用耳朵聆聽山風陣陣,深深吸入來自樹林的氣息,沒有濕冷的陰潮味道,是溫暖落日的氣息,是山間飄過的綠草氣息。當暮色自谷底徐徐升起,群山漸漸在晦明的暮靄中站成硬朗的輪廓,夕陽西下,落日余暉將整個山谷和草木都鍍上了一抹渾黃的柔光。而夜晚時刻,月光照射下的金銀臺顯得無比的光亮。月光照著樹,樹成了銀色,照著草叢,草叢成了銀白色,照著大地,夜色成了涼如水。整個神仙居似乎都被銀白的月光所籠罩。月柔和地把銀光灑在了它的身上,光便隨著它漸漸地升上天去。千年前李白登上此處,應當也是同我們一樣,身心完全融化在無垠景色中,神思馳騁,襟懷浩蕩,登上高高的山頂,遐想聯翩,似乎真的看見仙人居住的金銀宮闕。
明鏡臺上,登高望遠。夜空廣袤如洗,繁星閃爍,皎皎空中孤月輪,無遮無攔,與我們赤誠相見,近得伸手可觸,又仿佛一抬腳就可以走進月亮中去。如水月華溫情脈脈地灑向山川大地,千崖萬壑在月輝中影影綽綽,淡雅端莊,是幽深而縹緲的背景,夜嵐飄忽,月華流轉,漣漪輕漾,天地之間宛如一幅流動的水墨畫,紙上剛剛洇開的墨跡,水意尚在流轉。高山之巔,每個人都可以與心中的月赴一場曠世之約,或靜觀,或歌吟,或把酒言歡,與眼前月暢敘一曲衷腸,“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何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敖袢瞬灰姽艜r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月為亙古月,只一輪,又陰晴圓缺,日日如新,永無窮盡。月亮也升起在書本上,唐詩、宋詞、曲賦,在文字里出沒的月亮,與現實里的月亮相比,便多了份詩情畫意——那意境上的美?!按睬懊髟鹿?,疑是地上霜”,讓我讀到月華如霜的靜美;“缺月掛疏桐”是蘇軾“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孤潔情懷;“寶簾閑掛小銀鉤”有著清新的雅趣,它讓我想起豐之愷那幅題著“人散后,一彎新月如勾”的畫作;《春江花月夜》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則見哲思的況味;而比喻高手張愛玲在《金鎖記》里提到三十年前的月亮,說“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濕暈,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這種比喻新穎、抽象,又獨特,頗使人咀嚼回味;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則寄托了人世間美好的愿望和祝福。明鏡臺上,攬月,摘星,摘云霧,摘日出,摘晚霞,也摘詩情畫意。
神仙居,自古以來就是詩詞的故鄉,被譽為中國十大詩意地標之一。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雖膾炙人口,但是絕少有人知道神仙居才是這首詩的真正誕生地。也許是因為歷史上的仙居地處僻壤,所以神仙居就是古時天姥山這一真相往往被許多研究者所忽略?!靶踊ù河杲稀笔且痪浯蠹叶炷茉數拿?,九思亭的出處就來源于這首詩。 “杏花春雨江南”,出自元代詩人虞集《風入松?寄柯敬仲》??戮潘?,仙居人,家住天姥山麓柯思岙村,字敬仲,元奎章閣學士,是著名的詩書畫三絕大家。虞集是柯九思的好朋友,他倆曾共事于奎章閣,彼時,柯敬仲遭受猜忌和誹謗不得不隱居家鄉,虞集寫詞寄之:“畫堂紅袖倚清酣,華發不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里停驂。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弊詈笠痪湟跃敖Y情,表達了虞集對老友的思念之切,也表明了自己對世態的鄙棄和歸隱山水的情懷。漫步亭中,細雨斜飛,品味典故,回想當年曾經一起江湖策馬,退而一起天涯看花。今神仙居景區建有九思亭,為了紀念這位了不起的書畫家。全木結構,飛檐翹角,置身于古香古色的亭式建筑中,正適合于讀一讀遠古時光里的那首關于“杏花春雨江南”的詩篇,感受那份溫婉水意的情懷。此亭包含濃濃知音情深,猶如俞伯牙與鐘子期的莫逆之交。在后人的心中,這應該算藏在內心深處的柔情,一個纏綿而浪漫的夢境,也是每一個歸隱者的心靈家園和情感寄托。
在神仙居的因緣道上,有一處摩崖石刻“煙霞第一城”,書法沉穩大氣,筆力雄健,頗得顏魯公神彩,乃清代乾隆年間江蘇晉江何樹萼所書。何樹萼時任仙居知縣,愛山川秀逸,風景獨絕,遂于東嶺文昌閣親題"煙霞第一城",意指仙居山水天下第一。后人將此五個大字刻到神仙居景區摩崖巨壁上。煙霞,古代多指山水,山林,“優游泉石,放曠煙霞”,亦多指代仙人所居,《去笈七簽》記“青童侍衛,玉女歌揚;騰躡煙霞,彩云捧足“,指的就是浩瀚縹緲的云煙仙境,神仙居以云煙聞名遐邇,故于此刻碑。一場雨過后,綢緞般的云霧會在山谷間展開,只見云氣氤氳來,飛升于祈愿臺,飄拂過南門,北門,彌漫于九思亭,明鏡臺。如此之漂泊無定,若許之變化多端。毫秒之間,景物不同,同一地點,瞬息萬變。而大風呼嘯,搖撼最高松樹,如龍如鳳,顯出它們矯健多姿。
據文獻記載,天姥山上原有石壁,刊字如科斗(蝌蚪)。對于天姥石壁上的蝌蚪文,《古謠諺》曰:”夏禹所踐刻此壁?!碧鞎蝌轿木涂淘陧f羌山的的蝌蚪崖上,布滿了人工鐫刻的日紋、月紋、蟲紋、魚紋等奇異圖案符號?,F代大家也對蝌蚪文來歷眾說紛紜,去年,央視《地理?中國》欄目攝制組帶領地質專家前來仙居考察,通過攀巖、巖降等手段近距離地拍攝蝌蚪巖上的圖案,并對仙居的其它巖石群落進行了廣泛的實地考察,初步證實“蝌蚪文”是一種地質演變的現象。古人在蝌蚪形狀的巖壁上鑿一個框,提醒后人記住自己的祖先來自黃河流域,是河媽的子孫。故蝌蚪崖上的蝌蚪狀凸起是天然形成的,而長方形框則是有意鑿上去的,意喻他們一段遙遠且曲折得無法言說的歷史,所以蝌蚪崖上的蝌蚪文是真正意義上的蝌蚪文。事實真相也許如此,也許我們永遠無從知曉,但是我們當地的百姓對它的敬畏及延生出的種種傳說給美麗的韋羌山增添了諸多神秘,令它愈加縹緲而迷人。
天姥峰
神仙居名稱的由來,是因為景區到處是隨處可見的神仙,他們千姿百態,或臥,或立,或群列,或單立,亦仙亦佛,亦儒亦道,氣象萬千。天姥峰位于神仙居景區南側,天書蝌蚪區域。一奇石聳出峰端,酷似道教塑繪的“天姥”形象,長袍、寬袖,風帽披至肩頭,襟袍使兩足不露于外,輪廓很清晰,尤其是在晚霞放彩時,夕陽殘照里,顯得愈加惟妙惟肖,靈動飄逸。這便是神仙居奇景之一的天姥峰?!疤炖堰B天像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由仙境感發詩境。天姥峰因詩歌榮耀,李太白緣仙景夢吟。最開始應是山民樵夫發現天姥偶象,遂以口頭欣聞,閑暇談資,休閑娛悅。因此成為高人名士縱情山水和放情去處的好地方。
薜蘿深處
神仙居景區保留著一處尚未開放的景點,“薜蘿深處”,薜蘿,指隱者的衣服。元倪瓚 《寄張貞居》詩:“蒼蘚渾封麋鹿逕,白云新補薜蘿衣。薜蘿,寓含隱逸之意,多指道家修煉之所。倪瓚還給柯九思寫過一首題畫詩,《題韋羌草堂》,“韋羌山上草堂靜,白云讀書還打眠。買船欲歸不可去,飛鴻渺渺碧云邊?!苯o遠在韋羌山(天姥山)居住的道友柯九思寄托思念之情。倪瓚,字元鎮,又字玄瑛,別號荊蠻民、凈名居士。其因不得意的遭遇遂產生遁世思想,仰慕道教的超凡脫俗,逐漸和茅山結下了不解之緣,倪瓚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他給隱居茅山的著名道士張雨,寫了一首《寄張貞居》詩云:“不但入城蹤跡少,南鄰野老見猶稀??窀杷P聊自慰,舊學屠龍良已非。蒼蘚渾封麋鹿徑,白云新補薜蘿衣。羊君筆札誰能繼,欲讀靈文一扣扉?!薄稗堤}深處”景點,在神仙居南側“天書蝌蚪區域”,沿著狹長的小道向山谷縱深處行,來到此處,他仿若進入一個前不見盡頭后不見來路的幽秘世界,繁雜的塵事頓時化作幾縷輕煙,遠遁不見。也正是由于隱秘的遁世氛圍導致詩興大發,留下千古絕唱。薜蘿深處地處羌山盡頭,道教養生修煉要遠離塵世,韋羌山清幽的環境,就是適于養生修仙之地。當斯時也,際斯境也,云霞如故,帳幔新裁。密密松梧,嘯傲壺中之日月。薜蘿深處絕塵紛,從此松枝煮茗,侶草木友麋鹿,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慣看秋月春風,不問今夕是何夕,只把山長水闊共簽收。
門票:
110元/人
特殊人群預訂標準:
A.免費政策:兒童身高1.2米以下的免票;70歲以上的老人持有效證件免票;軍官持有效證件免票; 殘疾人持有效證件免票。
B.優惠政策:1.2—1.5米的兒童購買半票55元;本科及本科以下學歷學生憑學生證購買半票55元;60歲—69歲的老人持有效證件半票55元。
索道門票
上山 55元/人
下山 45元/人
班車:從仙居汽車站乘坐直達神仙居景區的班車即可。
自駕:1.從諸永高速(溫州方向)神仙居出口下(約5公里到達景區)一神仙居游客中心;2.從臺金高速(金華方向)白塔出口下(約7公里到達景區)一神仙居游客中心。
2005年12月 神仙居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
2007年 神仙居景區被評為浙江省五十大精品景區之一。
2008年 神仙居景區被評為首批浙江省文明風景旅游區。
2015年 神仙居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A級景區。
2017年 神仙居景區被授予“中國十大詩意地標”、“最佳體育旅游目的地”。
2017年 神仙居景區成為“世界高空花式扁帶運動起源地”、“中國首個國際高空扁帶運動推廣基地”。
2017年9月 神仙居景區獲得“2017中國體育旅游精品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