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橋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是中國多處地方名為“廣濟橋”的橋梁中最為著名的建筑。廣濟橋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浮橋,是中國古代橋梁的建筑藝術,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廣濟橋橋墩用花崗石塊砌成,是中國橋梁建筑中的一份寶貴遺產。中間一段寬約百米用18艘梭船聯成浮橋,能開能合,當大船、木排通過時,可以將浮橋中的浮船解開,讓船只、木排通過,然后再將浮船歸回原處。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
橋墩用韓山的大青麻條石砌成,大小不一,石條疊合很有規律,石與石之間沒有勾灰,全部卯榫。因為橋墩先后損壞,修復時期不同,又沒有按照原來的規格修復,所以橋墩的高度不同,形態各異。廣濟橋的橋墩有二種造型,一種是六邊型的船型墩,一種是五邊型的半船型墩。所有的橋墩上游都做成尖型,有效地分解徑流的沖擊力。
橋亭都建在橋墩上,全部為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形態多種多樣,空間大小不一。殿式閣為東西向,橫跨橋面,一閣獨占一墩,屋頂以歇山、硬山和懸山等形式為主,規矩平穩威嚴,有如大殿,故稱殿式閣。雜式亭臺二亭合占一墩,分立大橋中軸線南北二側。亭臺多依地勢而立,各具形態,屋頂為雜式攢尖,形式多樣,有圓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等。橋亭基本以一殿配二亭的形式,以大橋中軸線為軸縱向排列。
浮橋由十八只木船橫向并排連接而成,船長14米寬3.6米,船中央鋪設木板作為橋面。浮橋橋面寬5米,橋面二側各有一段長約5米的船體。浮橋二端用鐵鏈固定在梁橋的磯頭墩,隨水位漲落而高低變化。磯頭墩各有一段石階梯供行人上下浮橋。浮橋可啟可閉,閉合可連接二邊梁橋,開啟能通行大型船舶和快速排洪。
廣濟橋的欄桿造型簡單,梁橋部分是常見的橫條式石欄桿,豎向立柱加上橫向的扶手條。浮橋部分為木質欄桿,分段獨立再用鐵鏈連接,每段都是六根豎向立柱加二根橫向扶手條。欄桿處在兩舟之間,在防護的同時也起連接二船作用。石欄桿四根橫條都是正方形的小石條,其中第一、二和第四條正面擺放,第三條改為側面擺放,變成一條棱形條。
大橋裝飾以簡樸為主,重在吉祥寓意。雕刻內容都是傳統吉祥圖案,卷草紋、如意紋、祥云、蓮花,梅蘭菊竹等等。石雕裝飾主要在梁橋欄桿望柱,柱頭雕成花瓶狀,寓意平安吉祥。木雕裝飾集中在橋亭的木構屋頂和門窗上,梁架、柱頭、藻井、檐角、雀替、拱托,屋檐下的匾額、門窗的槅扇都是木雕裝飾的主要部位。雕刻的工藝有圓雕、通雕、淺浮雕、深浮雕和線刻等多種。
廣濟橋上殿式閣匾分布在大橋中軸線上,黑底金字;亭臺匾,黛字黑底。匾懸掛在亭閣的正面正中,楹聯直接刻在白色花崗石柱上。
廣濟橋上原來有二頭鉎牛,分立東西梁橋礬頭墩,后一只被洪水沖走,下落不明?,F今剩一只獨立西橋第八墩。廣濟橋鉎牛是廣濟橋重要的組成部分,韓江水患頻繁,大橋屢屢受損,人們期望鉎牛鎮水減少水患。
1、乘坐1路,在城南小學站下車。
2、乘3路,在竹木門站下車。
新風路→潮楓路→永護路→新橋路→開元路→義安路→西馬路→湯平路→東平路→東門街→廣濟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