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博物館是一座省級綜合性博物館。舊館于1957年開始籌備,館址定在文明路6號(今215號)。該址曾是清代廣州貢院,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民黨“一大”舊址(含革命廣場)和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紅樓、中山大學天文臺所在地。舊館占地面積4.3萬平方米,陳列大樓設計原是“U”形建筑,主樓向東,右為南副樓,左為北副樓,建筑面積約1.4萬平方米。南副樓于1959年上半年落成,樓高三層,面積3500平方米。主樓和北副樓后因經濟困難,沒有建成。1959年10月1日,廣東省博物館及所轄的廣州魯迅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改革開放以后,為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廣東省博物館決定在原址上建設新的陳列大樓。1992年10月新陳列大樓落成,總建筑面積18700平方米,其中新建大樓12300平方米,陳列面積達6000平方米,為原樓的4倍。
跨入新世紀,廣東省博物館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2003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決定投資9億元在廣州珠江新城建設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廣東省博物館新館項目是廣東省“十項工程”的重點建設項目和建設文化大省三大文化設施之一。新館瀕臨珠江,坐落在珠江新城中心區南部,新城市軸線東側,與西側的廣州歌劇院以及中央林陰大道、濱江綠化帶一起構成廣州文化藝術廣場。新館規劃總用地面積4.1萬平方米,地面部分建筑面積約4.8萬平方米,地下部分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合計約6.3萬平方米。
在保管收藏文物方面,通過征集、收購、劃撥等多種渠道,廣東省博物館的藏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截至2016年12月藏品總數已達17.27萬余件(套),包括文物和古籍130785件(套),自然標本41960件。其中,中國歷代陶瓷和書畫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均居全國博物館前列,而廣東出土文物與金木雕、端硯的收藏較為豐富,也頗具地方特色。近年來,廣東省博物館尤其注重三大民系(廣府、客家、潮汕)民俗文物的調查征集,以進一步提高藏品質量、強化地域文化特色。
信宜銅盉(西周):1974年出土于廣東信宜,是廣東省首次發現的西周青銅盉;銅盉的出土為研究中國嶺南地區秦漢以前的歷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銅盉造型新穎、紋飾精細,并具科學性,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為廣東出土的古代最精美的青銅器之一。
金漆木雕大神龕(清):神龕是潮汕民間供奉祖先神位的特制神器,形制有大小之分,大者稱神龕,小者俗稱櫝仔;整體造型莊重,制作精巧,是潮州木雕制品中做工最講究的一種,以金漆木雕裝飾最常見,以硬木制作的則多為素雕。此大神龕高達3.28米,是目前所見型制最大的大神龕,人物眾多,栩栩如生。
青玉鏤雕龍穿牡丹鈕(元):玉鈕以新疆和闐青玉立體鏤通琢成,高9厘米、底徑7.7厘米;鈕呈橢圓形柱狀,留皮巧色牡丹龍紋,牡丹花盛葉茂,五爪龍紋雙鹿角,粗眉大眼,張口露齒,毛發后披,龍身盤繞穿行于牡丹花草叢中;玉鈕底部平并有四個對穿眼,可用于鑲嵌系物之用。
銅鍍金琺瑯葫蘆式三星獻壽轉花鐘:廣鐘出現于18世紀初,是在英國機械動力計時器技術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開中國鐘表制造業之先河;此鐘運用鎏金銅胎、琺瑯、水晶、象牙等原料,采用中西合璧的藝術手法制作而成,構思奇巧、制作精密。
“滄海龍吟”琴(宋):明代嶺南大儒陳獻章使用過的古琴;陳獻章被譽為嶺南古琴第一人,經常操琴云游四方,古琴背面刻有陳白沙親自題刻的“滄海龍吟”四個字,非常珍貴。
木雕羅漢像(北宋):這尊木雕羅漢像,從南華寺的大佛肚子內發現,當時曾震驚世人,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羅漢群像;明朝曾經重新飾金,清光緒年間,曾補雕過133尊被火燒毀的羅漢;1936年,虛云法師主持修廟時,將大部分木雕羅漢藏在大雄寶殿里三尊高達15米大佛的腹中,直到1963年才被發現,當時一部分被收藏入北京故宮,一部分留在廣東省博物館。
海百合化石(三疊紀):從貴州征集而來,是省博自然展廳的珍貴展品;海百合是一種動物,在生物分類學中被歸入棘皮動物門,這塊海百合化石,其板長7.8米,寬3.5米,莖呈環狀,長短不一,最長達數米,非常罕見,是目前國內博物館收藏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塊海百合化石。
邊景昭《雪梅雙鶴圖》(明):這是明代早期著名宮廷花鳥畫家邊景昭的代表作;無論從技法、賦色還是布局、意境諸方面,該圖尚未完全擺脫宋院畫的樊籬,但因作者高超的寫生技巧和出神入化的運筆,使其畫能于宋院畫之外別開生面;邊景昭用筆工整細膩,雙鶴施以白粉,梅干及花朵也細致精確,筆墨瀟灑。
顏宗《湖山平遠圖》(明):此畫身世輾轉坎坷,卷末有明景泰年間陳敬宗于景泰二年(1451年)正月題寫的行書《湖山平遠圖記》,后有清朝早期黃時俊題寫的七言絕句一首;后來曾由上海徐氏所收藏,輾轉流于國外,1949年后國家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收購回國,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
外銷畫《廣州港全景圖》(清):外銷畫是18、19世紀中國畫師采用西洋技法繪制的外銷藝術品,題材以廣東自然風物、市井風情為主;這件煜呱畫廣州港全景圖,布本油彩,成于約1845年,長2米,描繪了從沙面、十三行商館區直至大沙頭附近的東水炮臺一帶珠江北岸的廣闊圖景,是目前已知的國內最大外銷畫,由省博專家從歐洲征集回來,堪稱清代廣州的手繪照片、珠江版的“清明上河圖”。
門票免費,但需預約參觀。
預約須知
1.所有觀眾均需預約(含兒童),未辦理身份證的兒童請使用其戶口本上的身份證號碼進行預約。
2.最多可預約七天內門票(含當天)。
3.每張有效身份證件每天限定預約一次,每個賬號每天最多實名預約5人。
4.參觀人的姓名和有效證件號碼均需如實填寫,信息不符謝絕參觀。
5.如不能按時到館,請在預約時段前取消,連續2次或者累計5次預約未到館,將限制賬號3個月無法預約門票和活動。
周一閉館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場)
公交車
乘坐18、886、669、293路公交車在冼村路南站下;或乘坐40、407路公交車在廣州歌劇院西門站下。
地鐵
地鐵3號線珠江新城站B1出口,向前行至廣州歌劇院,再沿臨江大道向東行200米;或地鐵5號線獵德站D出口,向前行至冼村路,再向左沿冼村路南方向行約200米。APM大劇院站B出口,乘扶梯至花城廣場,右行到博物館西門。
“廣東歷史文化陳列”展廳面積4000多平方米,共展出文物一千五百多件/套,照片三百多張。作為廣東省博物館三大基本陳列之一,該展覽通過文物、圖片、油畫、雕塑、模型、多媒體、復原場景等豐富的展陳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觀眾展示了廣東從馬壩人到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文化變遷?!皬V東歷史文化陳列”共四篇,以時間順序為主線,分別是南粵源流、揚帆世界、繼往開來和粵海烽火。
“廣東省自然資源展覽”展館近4000平方米,共有地質地貌、礦產、寶玉石、中草藥、陸生野生動物、海洋生物、古生物等7個主題展覽,主要包括《我們的家園——地質地貌館》、《我們的寶藏——礦產資源館》、《石之精靈——寶石館》、《嶺南本草——中草藥館》、《陸生的動物居民們——陸生野生動物館》、《海洋動物世界——海洋館》、《探尋消失的生命——古生物館》。
潮州木雕藝術展覽分源流篇、制作篇、藝術篇、器用篇、欣賞篇,展出木雕實物200多件(套),有描金漆畫、圖大壽屏、圓雕蟹簍,還有造型獨特的神龕、神亭、神轎、薰爐罩、饌盒、糖果架、紙煤筒?;I展人員逼真地復原傳統潮汕民居的廳堂、臥室、書房等場景,再現了木雕制品在潮汕民間傳統社會生活中的陳設應用。
館藏歷代陶瓷展覽以中國陶瓷發展歷程為線索,以館藏陶瓷文物為依托,展示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中國陶瓷從產生、發展、到興盛的歷史。該展覽從館藏中精選出近三百件文物,從工藝的進步、器物的演變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古代陶瓷文化的面貌。展覽共分四個部分:“初見窯火——陶器的起源與瓷器的濫觴”、“瓷國崛起——陶瓷的發展期”、“各領風騷——陶瓷的鼎盛期”、“南國明珠——廣東陶瓷的發展歷程”。
“紫石凝英——端硯藝術展覽”展示廳面積達600余平方米,展出館藏端硯近200方,展覽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硯林回溯,概要介紹硯的源流、端硯的發展歷史和時代特色。第二部分:石質粹美,對端石獨特的自然屬性加以介紹。第三部分:神工鬼斧,從工藝流程、雕刻技法、硯形硯式、裝飾題材、因材施藝五個方面對端硯的工藝加以展示介紹。第四部分:鐫詩題銘,以50余件明清時期鐫有銘文的端硯,展示更加深沉的硯文化內涵。
廣東省博物館建筑主體的設計外觀呈方正的玲瓏盒形,采用巨型屋面懸吊式鋼桁架結構,空間組織概念源于廣東傳統的工藝品象牙球。博物館建筑將藏品管理、陳列展覽、教育與綜合服務、業務科研、行政管理、安全保衛、機電設備、地下停車場等八大功能系統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建筑充分考慮智能化要求,設備齊全,設施完善,采用了綜合安防、樓宇自動化等安全系統和恒溫恒濕空調、智能化照明等文物保護系統。此外,設計也充分考慮了節能環保因素,在建材選料、設備選型等方面,注重節能環保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使用,并盡可能利用珠江新城提供的區域公共服務。博物館展廳在布局設計上為陳列展覽提供了高差5米到22米不等、沒有結構柱的大空間,使陳列布展的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
廣東省博物館的中庭高度從觀眾入口大廳直達頂層,自然光線由頂部玻璃天窗鋪撒而下,作為主要公共空間,四周通過坡道、樓梯、扶梯等聯絡上下層走廊,引導觀眾進入各展廳,同時走廊設置了不同的活動廳漂浮于中庭上空,在活動廳上設鋼橋連接,成為空間的活躍因素;為了延續“寶盒”的透雕構思,走廊也通過打孔金屬板和中庭空間隔斷,若隱若現之中層次感得到了加強。
廣東歷史文化展廳(4層)——廣東自然資源展一(4層)——廣東自然資源展二(3夾層)——廣東自然資源展三(3層)——端硯展廳(3層)——潮州木雕展廳(3層)——陶瓷展廳(3夾層)。
此路線可幫助觀眾先建立起對廣東本土歷史文化、自然資源及藝術的基本認識,再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參觀臨時展覽。
從垂直梯或步行梯至三層:展廳三、二、一(3層)——專題展廳(3層)——端硯展廳(3層)——潮州木雕展廳(3層)——陶瓷展廳(3夾層)、粵藝空間(3夾層)——廣東歷史文化展廳(4層)——廣東自然資源展一(4層)——廣東自然資源展二(3夾層)——廣東自然資源展三(3層)。
此路線適合特意前來參觀臨時展覽的觀眾,若有多余時間,再行參觀各大基本陳列展。
從手扶梯至三層:專題展廳(3層)——端硯展廳(3層)——潮州木雕展廳(3層)——展廳三、二、一(3層)——陶瓷展廳(3夾層)、粵藝空間(3夾層)——廣東歷史文化展廳(4層)——廣東自然資源展一(4層)——廣東自然資源展二(3夾層)——廣東自然資源展三(3層)。
此路線適合特意前來參觀臨時展覽的觀眾,若有多余時間,再行參觀各大基本陳列展。